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桃花源裡尋勝境(3)新葉村

桃花源裡尋勝境(3)新葉村

日期:2016/12/16 19:24: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三月初三的新葉是特別的,熱鬧的,黃色和紅色的長龍把我們帶到了不知多久以前。

第三節 形局理想新葉村
    在浙江省建德縣臨近蘭溪縣的山地中,有一個古樸而普通的村落,它就是形成於宋元時期,經明、清、民國,直到今天,歷三十余代不間斷而仍然生機勃勃的古村落—新葉村。
    新葉村在歷史上屬浙江省蘭溪縣,1951年7月劃歸壽昌縣,1958年11月又劃歸建德縣至今。它在某種程度上仍屬干蘭溪文化體系、與諸葛村等古村落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文化特征。蘭溪縣地處浙江省中部,境內有蘭江流過;建德縣在蘭溪縣北部,新安江從境內流過。新葉村便處在蘭江與新安江之間,兩江為富春江上游,在嚴州匯合為一,逐漸進入富春江的下游錢塘江,直抵杭州。
蘭溪縣境內多山,聚落分布在淺山丘陵區的大小盆地之中,除沿江和縣城所在的平原區域以水稻農業為主,其他村子因多處山丘地區而以旱作谷物農業為主。但由於蘭溪所在的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商業發達、經濟繁榮,下游的杭州等地更是商賈匯聚之地,因此,蘭溪從宋元時期開始便匯聚了不少外來商賈。正德邑進士章懋在平渡鎮渡口《待渡亭碑記》裡指出:“四方車馬之經行,負擔之往來,日以數千。居民數百家,鹹以貨殖為業。”




春日明媚無比的陽光讓以油菜花為背景的新葉跳躍在光與影的旋律中。
    在四方來客中,徽商占了大部。清道光三年(1823年),徽州人程聖文在蘭溪開墨店,遠近聞名。徽州人經營其他行業如百貨和典當也很出名。正德《蘭溪縣志》也承認:“徽賈紛集,市興矣!”
    從建築體系來講,蘭水以西主要受徽派的影響,屬徽州建築文化圈;蘭水以東雖屬東陽建築文化圈,但徽派的影響仍隨處可見。
新葉村舊時稱“白下裡葉”,“白下”是指玉華山,它高l00米、長200米的白色崖壁在東面陽光照射下總是閃閃發光。玉華山又稱白崖山,民國《壽昌縣志》載:“一名白山崖,懸巖峭壁,昌潤有光,故謂玉華山。”新葉村就在白崖下,裡葉是玉華葉氏的族稱。1949年起改稱新葉。
據《玉華葉氏宗譜》記載,葉氏聚居裡葉之前,這裡是夏姓人的村莊,葉氏隨宋室從中原南遷到了徽州,其中一支後又遷到了浙江。玉華葉氏的始祖叫葉坤,“居壽昌湖嶺,宋寧宗嘉定年間遷玉華,贅夏氏”。湖嶺離新葉村北約25公裡。傳說葉坤年幼時父母雙亡,只好投奔家住新葉的娘舅夏氏人家人贅。後來夏氏人嫌本地土質瘠瘦,耕作閒難,便遷離了此地。葉氏人相繼遷來。經勤奮勞作,改土築渠,終改造了地力,獲得了農業的豐收,並繁衍至今達三十余代。





據宗譜記載,新葉村址的選擇一開始就請教了精通堪輿之學的理學家金仁山先生。金仁山在為玉華葉氏所撰寫的《玉華葉氏宗譜序》中說:“予嘗蹑玉華之巅,見其脈從閩中發來,過仙霞,歷三衢以北,諸山起真武,經紫雲、金台,及為排塘,突為紫巖,蓄為衙峰,特擁為玉華,則巍然溪西巨鎮矣。”並進一步說:“道峰面其前,秀削雲表;歌山環其右,翕眾流而聚之。所據之勝,雖未可擬古之奧區,其在吾鄉,亦可稱不矣!”
    葉氏三世祖東谷公在理學家金仁山的勘察指點下,在玉華山(又名硯山)的東面、道峰山的正南面選定聚落基址,聚落位於玉華山和道峰山之間峽谷的東南口上,正好印證了“山起西北,水聚東南”的理想風水模式。當地1991年夏季暴雨引發山洪暴發,下游鄰近的三石田村大面積被淹、被毀,而新葉村卻安然無恙,也反映了新葉村當年所選宅址的安全性。



   新葉村整體上是一個坐南朝北的村子,西面的玉華山為祖山,北面的道峰山為朝山。道峰山(又名文筆峰)外形規整,呈圓錐形,附近很多村子都以它為朝山,唯有新葉村靠它最近,且在它正南,從早晨到傍晚,終日能看到它在陽光照耀下的一派明媚與燦爛。
    朝山、道峰山南側,有兩層較低的山岡,從村子往前眺望,可看到三層山巒,很
有層次感。據傳說,這三層山喻示著三道“金牌”。很巧的是,玉華葉氏宗族在歷史上確實得到過三封“诰命”,分別是:第一次,元泰定三年(1326年)泰定帝褒獎葉震父母葉克誠(東谷公)及其妻唐氏;第二次,元天歷元年(1328年)元文宗敕命葉震為河南肅政廉訪司副使並褒獎其妻金氏;第三次,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明神宗诰封葉錫龍。



    新葉村從東谷公定居於此開始,就非常重視治理水。該村水源一是地表水,一是地下水。地表活水為三條:一條發源於道峰山、玉華山之間的峽谷內,自西北流向東南,到村子東北角又轉而南流,與另外兩條活水匯合,形成“水口”。因為此水與村子之間還隔著一條名為前山岡的高地,故此水被稱為“外溪”,其作用是灌溉高地北面的農田和村東南至三石田村的廣大農田。另外兩條被稱為“內渠”的活水,分別發源於玉華山的東北和東南山麓,為村內重要的排水系統。兩條“內渠”(又稱雙溪)大體自西向東流動,一條經村北折向東南流,一條經過村南折向東北流,先後在村東南半公裡處的萬枝橋邊和抟雲塔後的水口橋邊匯入外溪。此二水呈環抱狀裹圍著新葉村,在風水中稱為“水繞龍虎”,主“為官富厚”。
    二水匯合處又正好南有象山,北有獅山兩座小丘把守關口(水口)。在土丘上,村人長期栽種楓樹和松柏,以加強關鎖之勢,形成終年蔥郁的水口景觀,成為村人心目中典型的山水吉地。





在古代,科舉一直是老百姓顯耀門第的唯一途徑,因此,鄉村選址與規劃均要強調興文運。新葉村之所以面朝道峰山,就因為道峰山在外形上為規整的圓錐形,頗似毛筆之狀,因而可以作為寓示村落興文運的“文筆峰”,村西的玉華山因有白色的大崖壁,好像硯板,故而稱之為“硯山”,與文筆峰相配。村北口祖宅有序堂前,特挖有一個大池塘,叫南塘,又叫龍池,玉華山和道峰山都能倒映在塘中,因而稱作“文筆蘸墨”。在宗譜中還專門收有明嘉靖時白崖山人(葉一清)寫的《玉華十詠》,其中的《道峰卓筆》和《龍池浴硯》寫出了村人對興文運的渴望。
    新葉村的東南水口處,因過於低窪,在風水上認為不利科甲,因此在明隆慶年間,由葉天祥主持在此特修了一座七級的“文峰塔”,名為抟雲塔。《玉華十詠》中的《雲塔標英》就對修建此塔的作用作了敘述:
一柱平蹲玉嶂東,亭亭直上插蒼穹。
名題不羨當時雁,跡奮還期此日龍。
欲並鼎鐘垂盛美,豈同竹帛紀遭逢。
勝形未必皆天設,人力從來贊化功。
    抟雲塔下後來還增修了文昌閣和土地祠,與象山、獅山一起,成為水口的標志性風水建築景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