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周村記憶

周村記憶

日期:2016/12/14 20:26: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在這裡沉思,歲月在這兒凝固。
在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周村,有一條古老的商業街――大街。
透過一幢幢痕跡斑駁的老房子,老店鋪,仿佛看見昔日紛繁擾攘的市井百態。如今,過去的輝煌在這裡化為一個個靜止的音符,化為一種抹不去的滄桑。
迄今依舊保存完好的周村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街以及眾多的老字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周村的招牌,是周村的標識,它們共同構築起周村作為工商重鎮的骨架,給後人留下了值得珍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漫步於古街古巷,只見店鋪林立,商幡招展,恍若隔世。老屋古建錯落有致,風格迥異,偶有西式洋樓矗立期間,彰顯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痕跡,見證了外國商號進駐周村的歷史,也見證了這條古街曾經的繁華。這些歷經數百年風雨,保留完好的老店鋪,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古建築保護委員會的專家阮儀三教授稱為 “中國活著的古商業建築博物館群”。
對周村的另一種象征是“絲綢之鄉”,與其說西方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是從絲綢開始的,倒不如說西方人對中國的最初認識是從周村的大街開始的。絲綢是中國的象征,也是周村的象征。
在秦漢時期絲綢就成為周村的主要產業,以絲綢命名的絲市街、綢市街等古街道見證了絲綢產業在周村的興盛,至明清時期描繪了一副“桑植滿田園,家家織綢緞”的生活畫卷。周村因絲綢而聞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與蘇杭絲綢並譽神州,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絲綢業的繁盛,是周村工商業繁盛的源頭,是周村開埠的肇始。
百年前的開埠,是周村悠久歷史星空中一個耀眼的符號。1904年山東巡撫周腹和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光緒皇帝請求周村、濰縣、濟南周村從此開啟了近代化的大門。“濟南、濰縣日進斗金,不如周村一個時辰”,一時間這條形成於宋元、興盛於明清的周村大街變得寸金寸土,全國各地的商人及外國商號紛紛到周村賣地設店,周村大街成為名冠南北的富商聚集地,周村成為名震全國的四大旱碼頭之一,“天下之貨聚鄢”。有“泰山的廟多,不如周村的貨多”之說,更有“田鎮的芯子,周村的燈,各種手工壓山東”的美譽,周村的絲綢、劇服、鞋帽等統銷全國。久負盛名的老字號瑞蚨祥、謙祥益等“祥”字號在周村大街創業,發跡,走向全國,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模式,創造了一代魯商的輝煌成就…
踏著青石板砌成的古道一路尋訪下去,會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條現在看來既不長也不寬的古街,卻是周村商埠文化的集中體現的地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益堂印刷展館,它不僅是淄博地區最早的印書局,而且還是蒲老先生《聊齋志異》最早版本的誕生地。當時的長山縣令王金范對傳抄文稿進行了編輯整理後,交由周村最大的印刷出版行且居書室(後改名為三益堂)印刷發行。去年,我有幸在浙江省圖書館的古籍圖書部看到了這套歷史巨著,這套印刷於乾隆32年,16冊32卷(1767年)的叢書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泛黃纖軟的頁面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周村且居書屋”,還有當時周村的知名人士李斯全、某某等的題名。這套叢書靜靜地躺在那裡,仿佛一直在等待故鄉人的訪問,當時那種家鄉的自豪感、親切感由然而生。據古籍部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幾年來查考這套古籍書的專家越來越多,隨著其地位的不斷提高,這套叢書也成為這裡的鎮館之寶,據有關專家考證,這套叢書很可能是現存國內外的孤本。
與三益堂對應的這家老字號是“泉祥”茶莊,它則是東方商人孟雒川的父親在1835年開辦的,至今已有174年的歷史,它也是迄今為止孟氏“祥”字號中經營歷史最長的老字號,被載入了《中國老字號》一書。聞名全國的“八大祥”中的“七大祥字號”是在周村完成的原始資本積累,然後向外發展的。
不知不覺已到大街的中段,如果感覺勞累口渴,可以隨便走進哪家茶莊歇息,即使不買茶,淳樸好客的周村人也會為你送上香茗一杯。這種源於“祥字號”的待客之道,也是經營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性化的服務理念。而鄰家的一家茶莊門前放了一把巨大的銅壺招攬游客,銅壺裡循環往復的往外倒出茶水來,引得游人不由自主的想去接上一杯嘗嘗。
別著急,其實走進清香齋茶莊的後院,不但可以歇息品茗還可以欣賞古樹,所謂古樹,其實就是籐蔓植物爬山虎,學名地槿,稱它為樹是因為它的確太粗壯了,而且造型奇特,雖經歷了170多年的風雨仍枝繁葉茂,充滿活力,整個房捨牆面夏天碧綠,秋天紫紅,霎是好看。走出茶莊,遠遠地望見不遠處有一座非常氣派的歐式風格的建築,這就是1821年由孟雒川的伯父孟傳珠投資八萬兩白銀創建的謙詳益綢布莊,它取自於《書經》的“滿招損,謙受益”,現在這裡經營的是周村“大染坊”牌粗布系列產品和周村特有的絲綢產品,二樓再現了當年孟雒川的辦公生活起居場景,是一處集購物與參觀於一體的休閒場所。重回古街,只聽得袅袅籁音從鄰街傳來,這是位於大街南頭的大戲台上每天上演的地方戲,也叫周姑子戲,關於這種誕生於周村民間的戲種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呢。
站在大街南頭,放眼望去,不大的街面各類建築高低錯落有致,古玩店、茶樓、綢布店等老字號鱗次栉比,在商番招展的掩映下古味十足。每座建築上那斑駁的痕跡,都積澱著歲月的風風雨雨,也都有著同樣古老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周村大街令眾多新聞媒體和知名導演慕名前來,張藝謀的《活著》,熱播劇《大染坊》,還有剛剛殺青的《旱碼頭》等都是在這裡實拍的,值得一提的是後兩部連續劇反映的都是周村商人為實現富民強國夢而發展民族工業的奮斗歷程。
沿著大街一路走來拐個彎,就到了另外一種建築風格的古街,銀子市街。
顧名思義這裡是當年周村的票號一條街,就是現在的銀行,由於山西商人在這裡經營票號的居多,所以建築風格大多是山西的,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聽一下,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票號裡算帳時傳出的算盤噼哩叭啦的聲音。大名鼎鼎的山西商人喬致庸在周村所設大德通票號的原址如今被改造成票號博物館。
據史料記載1921年的時候,周村規模較大的錢莊票號達108家,總資本達600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60多億人民幣,周村商業之繁榮,由此可見一斑。如今這條街上經營的是本地旅游工藝品和周村傳統的手工業。再往前走幾步就到了家喻戶曉的大染坊景點,周村因《大染坊》聲名雀起,大染坊也因電視《大染坊》再現芳容,這一處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原東來生綢布莊的舊址原來是六進院落,如今保存完好的只剩三進院落,模擬場景再現了當年染坊絲綢收購、坯布染色、加工整理的工藝流程,只見土灶裡的旺火蒸煮著鍋裡的布,雇工們各司其職,有的雙手推車送要染色的坯布,有的拎桶倒水,有的在元寶石上碾布,有的在後院晾曬……
置身其中,讓人彷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二十世紀初期。
走出染坊映入眼簾的是魁星閣古廟群,這座不大的廟門以佛、道、儒三教共處一地而遠近聞名,幾百年來香火不斷。而魁星閣不僅是外地商人集資修建的,還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坐南朝北方向的寺廟,裡面供奉的倒坐觀音也屬全國罕見。據說當年把魁星閣建在銀子市的南頭是為了不讓肥水外流,祈求神靈保佑這裡繁花似錦、財運旺盛。
與魁星閣遙相呼應的是千佛寺古廟群是周村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宗教古建築群,始建於唐朝,歷朝擴建,有千佛寺、關帝祠、三義殿、羅漢堂、彌勒殿、觀音殿等6座大殿。周村在明清時期素以教派眾多聞名於世,久遠的寺廟經濟即發端於此,是周村古商業經濟繁榮的搖籃。
如今,歷經千年的喧囂已過,周村旱碼頭內平添了幾分清幽。一座座老宅靜臥在那裡吐息著滄桑的余味,一塊塊斑斑痕跡的招牌背後都隱藏著一段百年故事,一張張陳舊的布幌搖擺在歷史的軌跡上,雖經時間的滌洗,蕩去的只是浮華,凸顯的是其更加瑰麗豐腴的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