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歲月洗滌的鳳凰古錢莊
日期:2016/12/14 18:4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堂屋東側的麒麟吐書抱石鼓,為倡導儒學和教化之意
古錢莊內的天井院和堂屋,堂屋正脊有寶塔造型及蓮花圖案的裝飾
在商洛柞水東南部的社川河畔,坐落著聞名於世的鳳凰古鎮。古鎮相傳始建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農興於明,商興於清,不斷發展壯大,已有約1400年歷史。雖然明末以來三毀三建,但鳳凰古鎮總體上仍然保持著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歷史文化風貌。其中,以“古錢莊”為代表的古建築群是陝西境內保護最宏大、最完好的古民居,被史學家稱為具有秦風楚韻的“江漢古鎮活化石”。
古錢莊已有170歲“高齡”見證了鳳凰古鎮的興衰
“這座古錢莊,可以說見證了鳳凰古鎮自晚清鴉片戰爭以來的興衰史。”現古錢莊的主人,72歲的柯尊恆老先生說。
據史料記載,清朝中葉,秦嶺南麓社會趨於安定,鳳凰鎮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運條件,成為連接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重要商貿集鎮。北方的山貨土產經馬幫和人力馱運至此,再經金錢河水路沿漢江運至漢口。而江南的絲綢、稻米則溯流而上,由此翻越秦嶺直抵關中。在商貿活動最繁榮的道光年間,整個古鎮聚集了170余家商號,一度被稱為“小上海”。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湖北籍富商張源為方便保管粗銀和商人兌換,出資在鳳凰鎮建立“豐源錢莊”,據說當時大清國庫中十分之一的銀兩由此運出,豐源錢莊因此號稱僅次於山西日升昌的全國第二大錢莊。
造銀發財後,張源迅速拓展經營業務,先後在山陽、商州、藍田葛牌鎮等處設立了21個分號。其子張和亭以銀錢捐任道台,時有民謠稱:“和亭從家到西安,沿途不歇他人店”,可見其家業之盛。後因朝廷禁開金銀礦,加之張氏日漸驕奢淫逸,錢莊內部管理不善,經營遂每況愈下。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各處分號均被管理人侵蝕一空,豐源錢莊終於倒閉。
1925年,北洋軍閥劉鎮華駐防鳳凰鎮,以武力大肆殘害百姓。無力維持局面的張和亭將錢莊拍賣給山陽天主教甫、意大利人馬冀笃,但因當地人笃信道教,傳教困難的馬氏不久後又將錢莊轉賣於山陽大戶楊家。1926年12月,在川發動順泸起義的劉伯承遭川軍圍剿,次年化裝突圍後途經鳳凰鎮,曾下榻於古錢莊,後輾轉參加南昌起義。1930年,當地教育家康名揚以兩千大洋買下這座宅院,創辦了一所小學,此後這裡一直被作為學校。其間,以徐海東將軍為副軍長的紅二十五軍一部曾在古錢莊開會,並與國民黨小股武裝激戰於附近的金井河。1958年,學校搬遷新址,校產賣給供銷社作招待所,後一度淪為養雞場和木器鋪。
1997年秋,柯尊恆先生通過拍賣重金購得這座“古錢莊”,經過十余年的修葺補舊,這座穿越了近現代歷史風煙的古錢莊,終於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原貌。
古錢莊建築考究可與沈從文故居相媲美
從307省道邊上鳳凰古鎮的仿古牌樓往裡走,數百米長的新街道過後,一座小小的石拱橋將時光切為兩半。橋後是一條長約1200米的“S”型老街,由西向東,鱗次栉比的清代、民國古建築讓人恍若穿越,街兩邊數十家老字號店鋪一字排開,各戶間由馬頭牆連接,仿佛一卷徐徐展開的歷史風情畫。
在老街中部,一座巍峨醒目的徽派建築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就是鳳凰古鎮聞名遐迩的古錢莊豐源錢莊。錢莊坐南朝北,從左至右分別為二開三進三層的銀庫、三開三進的正宅和五開三進的相公院(錢莊工作人員居所)等三大部分,中間以雕飾馬頭牆相隔,占據了三四十米的街面,顯得十分氣派。
柯尊恆老先生對鳳凰古鎮的歷史和建築特點頗有研究,他是土生土長的鳳凰人,一直以來,柯尊恆老先生潛心研究當地的縣志、各種家譜、歷史文獻,找到了古鎮歷史和文化的脈絡。盡管古鎮老宅很多,但是柯尊恆老先生窮追溯源,任何風物都可以娓娓道出幾千年的來龍去脈,他向記者介紹:“這座古錢莊占地886平方米,建築面積446平方米,宅深50米,其形制和湖南湘西鳳凰古鎮的沈從文故居一樣,都是典型的南方天井院,建築精美程度上也不遑多讓。”
古錢莊融貫南北建築特色體現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在柯老的熱情指引下,記者懷著敬慕的心步入這座已有170年歷史的古錢莊。錢莊門口原為五級長青石台階,意為“五子登科”。進門是面闊三間的前堂,12根立柱支撐起抬梁式構架,後門上雕有一枚“劉海撒金錢”圖案,寓意財源廣進。前堂後是天井院,人字形屋頂的坡面被設計成“四水歸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院中有一長方形石砌天井池,東北角的排水眼是一銅錢狀石雕,柯老稱之為“鎖水金錢”,意為流出去的是水,留下來的是錢。東西兩側廂房均為宮字型窗戶,但部分窗格圖案則有區別,東側為南方常見的雙喜圖案,西側為北方的壽字圖,建築風格融匯南北。廂房和前堂上有閣樓相連通,構成下廳上宅的建築格局,其中東廂房閣樓窗戶上還雕有一枚碩大的花錢,錢軸向內微傾,喻示招財進寶,可謂匠心獨具。東西廂房南側牆身樨頭部位還用磚雕著一對張口龍頭,雨水可沿牆水溝經過龍頭排入院中太平缸內,所以又稱之為院中“龍門”。
位於天井院正南的是堂屋,地基要比前堂和廂房高半米左右。堂屋門口最引人注目的是兩面清代抱石鼓,由湖北荊州所產的含金花崗巖所制成,據說陽光下可見金光閃射。東側鼓面雕刻圖案為“麒麟吐書”,為倡導儒學和教化之意,西側則為“鳳戲牡丹”圖案,據稱源自司馬相如《鳳求凰》的愛情故事,隱喻子孫繁衍和生生不息。堂屋亦采用抬梁式構架,屋頂使用懸山式兩坡硬山屋頂,上覆小青瓦,其中兩側封火山牆前伸高於屋頂的“拉弓牆”最有特點。其頂尖造型為“龍飛鳳舞”,但在龍鳳位次排列上卻取尖嘴“鳴天鳳”和頸身“下騰龍”的動態造型,具有鮮明的武唐風格。堂屋後為雜務院,最南端觀景台上曾建有兩層宗族祠堂,現已不存。
推薦閱讀:
江門明代石戲台 風雨四百年
黨家村 東方傳統民居活化石
南漢古井:千年古井清冽如初
廣東龍山書院二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