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歲月悠悠風雨稠 飛霞古建裂傷口

歲月悠悠風雨稠 飛霞古建裂傷口

日期:2016/12/15 2:04: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部分受損建築暫停開放 景區需6000萬資金加固和維護古建築群

  本報清遠訊 (記者 曹菁 攝影報道)因為長期失修,加上連日暴雨侵襲,飛霞山的古建築日前出現了多處開裂和坍塌險情。昨天記者在飛霞洞看到,有數間清末民初的廂房已經坍塌,暫停向游人開放了。

  飛霞洞位於清遠清城北約20裡的北江河畔的群山叢中。飛霞洞四面環山,以建築雄偉聞名,殿宇順著山勢逐級疊建,高達七級,現存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是全國為數不多、嶺南地區最大的“三教合一”的宗教場所。

  廂房屋頂坍塌牆體開裂

  記者昨天在飛霞洞了解到,有百年歷史的宗教建築群不堪風雨侵蝕,已出現了多處險情。記者看到有數間磚木結構的廂房呈現屋頂坍塌,牆體開裂,險象環生。在無極殿,有嚴重開裂的牆體要鑲上鋼板來加固。

  “因樓板霉爛腐朽,地基下沉,這裡不能再辦公了。”在大殿堂,有的房屋和通道已被封鎖,掛上了警示牌,禁止游客靠近。“這幾天暴雨,開裂的牆體被雨水浸透,很容易斷裂,加上屋梁已傾斜,游人進去恐怕會發生危險。”工作人員說。

  博古

  根據史料記載,這些珍貴的古建築與一位雲游者有關。當時正值清末,一位叫麥長天的雲游者目睹舊中國婦女備受封建禮教摧殘,對她們種種不幸遭遇極為同情,遂立意在飛霞洞五層大殿兩旁的偏殿裡,為她們設立養老之所。

  南番順缫絲女養老所

  麥長天許諾,婦女只要捐一筆錢給飛霞洞預留一個房間,老了之後便可入洞養老,而且有傭人侍候。

  當時順德、南海、番禺一帶有不少婦女,有終身不嫁或即使嫁了也不住到夫家的習俗。她們年輕時靠種桑養蠶和缫絲,略有積蓄。她們捐出約一百圓銀元,退休後便可到飛霞洞養老。而生活無著的窮人,也可到飛霞洞當挑夫或干雜役,年老後也可在洞內頤養天年。

  就是靠這些辦法集資和招募勞動力,只花了約十年時間,飛霞洞便在這荒蕪的山嶺上興建起來,而且一度香火鼎盛。

  知今

  記者了解到,這些即將逝去的歷史記憶碎片和這些僅存不多的建築群急需後人來挽留。

  作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飛霞山急需投入資金進行修繕。

  維修資金需6000萬

  如今飛霞洞依然殘存的這一排排廂房曾經作為捐資者的養老住所,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一些房間還住有好幾位年過七八十歲的老婦人,原來她們是順德的缫絲女工,曾經捐了一筆錢給飛霞洞,年紀大了便來這裡養老。

  據初步估算,景區現有的古建築群前期至少需投資6000多萬元進行加固和維護,才能確保景區的歷史面貌和游客安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