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年時間 邢台“後留北遺址”發掘任務完成
日期:2016/12/15 15:06:01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擔的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邢台市後留北遺址的發掘於2007年5月開始動工。在河北省文物局、邢台市文物管理處的支持和協助下,於2007年10月完成了該遺址的發掘任務。
後留北遺址坐落在河北平原南部,西面不遠即是太行山東麓,北瀕七裡河(滏陽河支流),南1公裡為邢台市橋西區李村鄉的後留村。遺址東北距邢台市區14公裡,與北面和東北面的東先賢、葛莊、賈村、邢台糧庫等著名商代遺址隔河相望。
後留北遺址早已為當地文物部門發現,2004年曾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做過復查和探掘。此次發掘前,因邢台市治理七裡河,在遺址周邊不斷取土,及至考古隊進駐時,該遺址已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在這次搶救性發掘中,了解到該遺址尚存1萬多平方米,除了地表有現代建築和樹林的地方,其余殘存的部分幾乎全部發掘完畢。發掘之始一些地方最上面有少量東周以近的陶片,除此之外,所獲皆晚商時期的文化遺存。
發掘區面積4000平方米,去除表土後,古代堆積的厚度一般在0.7-3米左右,局部地段可達4米。共發現晚商時期灰坑71個、房址13座、土坑墓34座、甕棺葬24座、窯址2座、溝1條。獲牛骨架22具、馬骨架4具、羊骨架8具、豬骨架7具。出土遺物十分豐富,共獲陶片2500多袋,石器150多件,骨器160件,角器10件,殘錐等小件銅器4件。現已復原陶容器500多件。
重要發現如下:
1.早、晚兩期房址。早期的為半地穴式,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坑壁上設灶。長方形房址較淺,帶有門道,圓形房址較深,有的不見門道。這類房址均較小,面積不到10平方米,但保存較好,結構清楚。晚期的為地面建築,平面形狀長方形,面積多在50平方米以上,但保存欠佳,僅存夯土地基和牆基。
2.祭祀坑。H69底部經火烤成一層硬殼,上面整齊地安放四頭大黃牛,牛頭一律朝東。附近有一座燒制陶器的窯址。還出有安葬一具牛(或馬、豬、羊)的坑。
3.陶鬲窖藏坑。H71底部出土18件陶鬲,全部倒扣於一個斜坡上,擺放整齊,應是有意而為。這些陶鬲大多完整無缺,少量殘破但可復原。其西北2米遠處有同層位下開口的圓形半地穴房址F2,二者可能存在聯系。
4.陶窯。火膛內殘留較多陶鬲,有的是器坯。火門外的操作間堆滿灰燼和殘陶片。窯室多被破壞。
5.墓狀空坑M34。長3、寬2.2、深1.8米,四壁陡直而平整,內部填土隔層夯築,夯層厚約15公分。但“墓”內空無一物。
6.一批特色器物。一鑄銅陶范殘塊,從內壁花紋可知所鑄器型為青銅尊或觚、爵類,上有纖細的卷雲紋及雲雷紋等,造型精致。一泥質紅陶深腹缽外表塑一人面,其下線刻“大”字形人身,一手上折,一手下折。還有一帶神秘刻劃紋的陶拍。尚見卜骨、卜甲。
此次發掘了解到這處遺址的年代相當於殷墟文化二期至末期,而以殷墟文化三、四期為主;遺存面貌和安陽地區的殷墟文化別無二致;柱足聯裆鬲從殷墟三期發展到四期,脈絡清楚,應是殷墟文化中自有之物;此遺址在七裡河南岸的晚商時期遺址中具有代表性,從年代上看,比河之北岸東先賢、葛莊等遺址起始要晚,經歷的時間也明顯要短,這可能是七裡河沿岸晚商遺址分布上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