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糯米紅糖蛋清蜂蜜原來中國古建築裡有這麼多美味

糯米紅糖蛋清蜂蜜原來中國古建築裡有這麼多美味

日期:2016/12/15 0:35: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曾經流傳過一則蠻嚇人的新聞:XXX面包被爆含有橡膠鞋底成分,其實,所謂的成分就是一種安全的食物添加劑。今天為了吸引眼球,在這個消息的開頭,也要嚇嚇你——端午節前,中國粽子被曝含有古城牆成分。

  哈,你大概已經猜到,這個成分就是——糯米。

  前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年學者崔彪在浙大作了一場講座,就是這麼把聽眾都“嚇”樂了。講座叫“舌尖上的古建築”,說的是中國古代造建築,用了很多好吃的:糯米、豬血、紅糖、蛋清、面粉……拉薩布達拉宮的外牆裡,就有石灰、牛奶、冰糖、蜂蜜和面粉,耳邊飄過真以為是在說冰淇淋。

  這場講座,聽得人只想直奔美食一條街,忍不住想說:中國的美食文化,怎麼這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啊。

  港片裡僵屍為什麼怕糯米

  在古建築裡,石灰是被作為“膠凝材料”使用的,把砂子、石子、磚塊、石塊粘結成整體。但石灰有不少缺陷,耐水性差,強度也低,為了改良性能,老祖宗們開始往裡面添各種各樣的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吃:糯米、動物血、紅糖、蛋清、面粉…

  首先出現的,就是粽子裡的糯米,取材方便,粘性又強,在傳統建築食物添加劑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古城牆、古海塘、古塔、古牌坊、土樓、古炮台裡,都能發現它。

  目前發現含有糯米成分的最早的建築物,不是房子,而是河南鄧縣的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墓。

  接下來重點要說的,就是這個神秘兮兮的古墓。

  宋代以後,糯米常被使用在墓葬的“灰隔”裡——和石灰等材料拌一拌,灌在整個墓葬底部,把棺椁放進去,再灌滿整個墓。防盜、防滲、防腐,全靠“灰隔”。

  這一切都是有依據的。首先是防盜,當年蘇州張士誠母曹氏墓,盜墓者挖了好幾層,實在是挖不下去了,只能放棄,可見強度有多高。南京發掘的明代徐俌夫婦墓,挖掘機都使不上力,鐵鎬都撬壞好多支,最後用的是鋼釬。然後是防腐。上海松江楊福信墓曾經挖出來一具屍體,500多年了還保存完好。

  插播一個笑話。都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僵屍片裡,遇到僵屍就用陳年糯米來對付他,這是為什麼呢?據崔老師的推測,會不會是因為看到古人用糯米漿來修墓,以為這個糯米漿能防止詐屍呢?

  布達拉宮什麼味兒

  放眼全球,人類建築史上不光只有“中餐”,美國東密歇根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總結過西方建築史上的有機物添加成分,食物種類一樣不少,當然,聽起來就比較“西餐”:蛋白、奶油、糖、牛油、乳酪、啤酒、樹汁、蔬菜、面團……但都是零星使用,不像在古代中國,應用廣泛,還形成了一個固定體系,水平,也是中國的高。

  為什麼?還是那句話:中國的飲食文化比較悠久。

  除了糯米,紅糖、豬血、蛋清等等也是常用的材料,在上下五千年裡,每一種都有系統的用法。

  比如說,紅糖就被發現使用在閩西土樓、開平灰雕、潮汕嵌瓷等建築裡。拿閩西土樓為例,有兩種不同的干濕做法,“食譜”分別是:攪拌灰土與小石子或碎磚,再加上紅糖水、糯米漿和海菜漿或蛋清,以及適量的水,直至濕潤;將糯米研磨成粉,以冷水拌勻,再加入大量熱水調成稀薄的漿湯,加入紅糖水,待冷卻之後再加蛋清水。

  還有布達拉宮外牆,白宮由石灰、牛奶、冰糖、蜂蜜、面粉制成,紅宮由石灰、紅土、紅糖和一種叫“汪臘”的植物皮熬成的汁做成。

  添加在建築裡的食物材料,當然也不全是甜蜜的,也有血腥的,比如豬血。血料可以起到黏合、防水、提高柔韌性、防止龜裂的作用。

  不知是不是巧合,最著名的例子就和以暴政出名的秦始皇有關。當年秦鹹陽宮遺址發掘時,地面是泥質朱紅色的,被稱為“丹地”,由豬血、石灰、料姜石拌合而成,具有防潮、裝飾作用。在清代官式建築裡,豬血被普遍使用在木構件油飾彩畫或者壁畫的基層裡,考究的要用好幾層。

  有人問,今天都在講建築污染,這樣環保的材料為什麼不能在幼兒園的場所推廣呢。很遺憾,古人造房子的速度是很慢的,這些用食物建成的建築,可能要等上好幾年才能完全干涸堅固,這樣的慢節奏,現代人是真的等不起了。(本報記者 林梢青 通訊員 鄭施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