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9:海會雙塔——陽城縣海會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9:海會雙塔——陽城縣海會寺

日期:2016/12/14 22:13: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只白兔果真能締造一座寺院?●大雄殿題字為什麼要少一點?●琉璃塔為何會有“防敵”造型? 

    “快看,那兩座塔真漂亮!”在山嶺縱橫的太行山深處,沿晉陽高速路向皇城相府方向西行十六七公裡,透過車窗北望,一處金碧輝煌的寺院盡收眼底,眼尖的游客總會被居於寺中一高一低的雙塔吸引。

    低塔古樸厚重,高塔色彩靓麗,錯落有致、互相映襯的雙塔,就矗立在海會寺別院。海會寺又名龍泉寺,位於陽城縣城東北留鎮大橋村。11月19日早晨,連陰數日的晉城天空放晴,沿晉陽高速公路西行下北留收費站,記者由北拐西經一條鐵路橋下進了大橋村。進村沒5分鐘,標志性的雙塔即在眼前——海會寺到了。

  “白兔銜經”出名寺

    從2001年村裡修繕海會寺起,62歲的村民張奇升就成為“景區辦公室”主任。進入冬季,北方的景區幾乎進入“冬眠”,海會寺寬闊的停車場,空曠中略顯冷清。在接待室見到張奇升時,他正與景區工作人員圍坐在火爐旁聊天。

    大橋村有村民300戶800多口人。提及村名來歷,來了興致的張奇升幽默了一把:“當然不是因為頭頂上的那座鐵路橋。”

    坐北朝南的海會寺三面環山,依山傍水,山稱筆架,水曰樊溪,“這裡原是古陽城通往晉城的一條官道。”張奇升說,商賈雲集之地,為方便通行,村裡在樊溪河上建了座石橋,因此得名“大橋村”。數百年滄桑,雖說石橋早已不存,但村名沿用至今。

    先有村還是先有寺?“寺裡有眼龍泉。”老張答非所問。在他的帶領下,穿過寺院下院通仙橋,水中魚兒悠閒自在。正對寺院大門有處龍口,淙淙清流從泉眼翻湧而出。

    海會寺初創於隋代,唐初已有僧人。因毗鄰郭峪村,而稱“郭峪院”。寺內現存後周廣順二年(925年)《大周澤州陽城縣龍泉禅院記》石碑,碑文記載“白兔銜經”的傳說,印證了寺院的悠久:院東十數裡,孤峰上有座黃沙祠,住著一位僧人,天天讀經。一日,僧人正讀經,進來一只白兔,銜起僧人的經書就跑,僧人“因從而追之”至海會寺泉水處,白兔才放下經書,“僧異之而感悟焉”,於是在龍泉處建起禅院。

    寺院環境得自天授,清澈充足的龍泉水,滋潤出海會寺旺盛活力。唐乾寧年間,雲游到此的東蜀僧人順敏再興古寺,“添修新舊屋宇並正殿七十余間”,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寺院。順敏向上“申請院額”,唐昭宗“遂降敕文”,賜額“龍泉禅院”,故海會寺又稱龍泉禅院。張奇升說,後周太祖郭威整頓佛事,天下去除佛寺無數,而這座龍泉禅院因有唐昭宗所賜敕額,得以保全。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整頓佛寺”的宋太宗趙光義反為其疊加榮耀“敕賜海會寺為額”。此後千年,海會、龍泉兩名並用。

    龍泉水使海會寺清幽秀潤,古木蔥郁,修竹成林。“因附近采煤,龍泉出水量比以前少了,可遇到再旱的年景,也從未斷流。”張奇升說,“夏天泉水涼爽甘甜,冬天溫暖可口。”在他眼裡,冬天一直能流出老遠不結冰的龍泉,是眼神泉,“光聽‘海會龍湫’、‘流觞曲水’、‘龍涎飛瀑’這些有記載的美景名稱,就覺得像在江南吧!”

  大雄殿險遭拆除

    就目前海會寺規模來看,可分寺院、別院、花園、僧捨。

    寺院依山起建,由南向北逐步攀升,沿中軸線建有山門、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伽藍殿遺址、月台、大雄殿,另外東西兩側有配樓、配殿等。

    宏偉壯觀的大雄殿坐落在最高處,有一覽眾山小之勢。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椽。大殿前築月台,台明上立方形石柱6根,柱頭大額枋上置五彩雙下昂斗拱,殿頂置琉璃青瓦,殿內施粗壯荊木梁柱,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屋頂為懸山式,單檐前出飛,琉璃剪邊、殿脊琉璃脊飾瑞獸龍吻,屋面用素筒板瓦鋪墊。

    大雄殿到底創建何年代,至今難以稽考。然而,殿脊兩端鸱鳥尾狀飾物等建築特點,有唐代遺風。張奇升說,從寺內現存的碑刻記載來看,明成化年間曾對大雄殿進行過修繕,現存為明代遺構。而大雄殿兩側的東西經堂、閻王殿、文武聖神殿、觀音殿,從斗拱做法來看,呈現元明清歷代不同風格,在最早的構件中,還可以看到金代的某些元素。

    海會寺現存古建築146間。除上述明清遺存外,寺內現有的山門、天王殿、藥師殿、毗盧閣、鐘鼓樓等建築,都是2001年後村裡在原址上修復的。“當時村裡有煤礦,花了1000多萬元。”張奇升說。

    在張奇升眼裡,海會寺可謂飽經滄桑。抗戰時期,占領陽城的日軍曾炮轟海會寺。抗戰勝利後,寺院曾作為冀南銀行生產所用紙張的造紙廠和陽城師范、陽城二中的臨時教學場所。

    “為了辦學建操場學生宿捨,能拆的都拆了。”東西經堂、閻王殿、文武聖神殿、觀音殿作為老師辦公和宿捨被保留下來。可能是學校需要一座開會的大禮堂,面積245平方米的大雄殿保留了下來,“但殿裡的老爺(佛像)像全給扳了(當地方言:毀掉之意)。”1965年5月24日,海會寺被省政府公布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在縣城修建新校址後,陽城二中搬離海會寺。2003年10月1日,經過近3年的修繕,海會寺特有的歷史風貌得以恢復。

    “你仔細看一下殿額上的字。”張奇升忽然轉移了話題:“看出什麼了?”渾厚遒勁的殿額題字,出自明代佥都御使楊繼宗。這位出自陽城縣河北鎮的名宦,是明代四大清官之一。可不知為何,楊繼宗在題寫“大雄殿”三字時,竟將“雄”字的左偏旁,少了一“點”,引起後人不盡聯想。

  大小雙塔傲立

  “東有葦頂的閣,西有海會寺的塔。”張升奇所說的葦頂,是距大橋村不遠山上的一個村子。“閣”是何模樣,至今已不可考,但海會寺別院雙塔別致造型堪稱國內一絕。

    在張奇升看來,海會寺別院也可視為一座寺院:大殿、耳殿、東西配殿等應有盡有,不過最為核心的,還是位於別院東南的前後排列的雙塔。

    前塔建於後梁龍德二年(922年),由青磚砌築,六角十級,疊澀出檐,高約20米,通體顯露著古樸典雅的氣息。相對高約57米的後塔,顯得低矮,又被稱為小塔。海會寺至今保存碑碣近百塊,從刻於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的《龍泉禅院後記》碑文可以看出,小塔建於後梁龍德二年(922年),是順敏禅師圓寂後,弟子們為他建造的捨利塔。

    小塔外壁遍布規則小窟,站在塔下向上觀望,頓感塔身似向西北微微傾斜旋轉。張奇升說,小窟實為佛龛,“原來裡邊嵌有佛像”,小塔又稱“千佛塔”。因游客能攀登其上,伸手可探得佛像,使得龛中佛像無一幸存。為何塔身傾斜?一說是當地冬春季節西北風強勁,建塔之初就故意向西北傾斜,以斜塔之身抵御風力。另一說由於年代已久,小塔發生傾斜。為防止其繼續傾斜,明代時有人出資,在其後修建琉璃大塔。

    十層小塔每層壁面皆辟有拱形門。在塔的五層,用磚雕做出了把頭絞項造斗拱形制。塔頂亦是用磚砌疊澀做收檐,最終形成一攢尖頂,塔剎為鑄鐵寶珠式。塔的一層為穹廬式拱頂,二層卻改為空筒式結構,站在二層就能看到塔的頂部構造。奇怪的是,塔的各層應該均有樓板。可如今幾乎完全毀壞。張奇升指著一塊露出的樓板木塊,從痕跡來看,像是被人鋸斷。“從樓板毀壞程度來看,考古專家分析說可能與明末農民戰爭有關。”

    明清時期,海會寺一帶的村寨冶鐵鑄造業發達,出現一批豪商巨賈。從寺內現存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所撰《龍泉寺重修寶塔佛殿記》石碑碑文得知,後面的大塔建於明嘉靖、隆慶年間(1565—1568),為海會寺附近白裡巷富商李思孝捐資兩千余兩白銀而建。由於該塔每層的檐牙部分使用了琉璃,又被後人稱為琉璃塔。與其他塔有所不同,大塔底部三層被用堅固磚體包裹,牆頭做成類似城牆的垛口,形似微縮城堡。張奇升說,此種“防御外敵”的造型,與小塔內被鋸斷的樓板有異曲同工之處,更加印證了明末的社會動蕩。

    大塔內部可謂獨具匠心:塔底南面有塔門,門框、門枕皆用青石雕鑿成魚、獅等吉祥物。塔的每層都建有門窗,便於觀賞外部風光。為減弱局促狹小的空間帶來的壓抑感,內室皆用條磚砌築成穹隆頂。三層以上,凡所視之處,各層頂部皆做均向外伸延砌出仿木結構塔檐、琉璃牙檐。在塔的六層,東西南北四壁各鑲嵌一塊琉璃堆塑畫。“圖案分別是四大佛教名山。”經常陪同游客登塔的張奇升毫不費勁地登上塔的第十層:一圈用琉璃制成的平座,每面分3間,共24間。平座上的檐柱、欄板、雀替、花暈、椽枋等構件,全部采用當地有名的琉璃世家喬家的彩色琉璃制作,整個懸閣式環廊珠光寶氣,耀眼生輝。“當初建造者在設計大塔時,特意將第九層檐頂建造成平座,方便游客環視周遭景色;其上八面立24根檐柱,用來支撐上層挑檐之重。”憑欄眺望,好似置身空中樓閣,張奇升頗為自得,“這是咱北方地區絕無僅有的樓閣式琉璃塔,被中國古塔研究專家張馭寰稱為‘上黨明塔之冠’呢!”

本報記者 李吉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