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上海大夫坊為誰而建?

上海大夫坊為誰而建?

日期:2016/12/14 18:43: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上海大夫坊

上海大夫坊

上海大夫坊

    在上海大東門裡還有一條以“坊”為路名的街道——大夫坊,這個以坊為名的路在上海是獨此一家,它的原名“中大夫坊”,沿用有五百多年了。坊的意思是牌坊,原來在五百多年前這裡有一個顧氏老宅,牌坊是顧氏的。就是這個老宅裡出了三個大官,那麼這牌坊是為誰而建的呢?一直是個謎,我們來分析一下。

    大夫坊

    五百多年前,明天順三年(1459年)在這個顧家老宅出了一位進士叫顧英,字孟育,號草堂,先後歷任廣西同知、延安同知,最後總算做到了廣南太守,在職期間,政績很好。這牌坊是不是為他造的呢?不太可能,因為他的最後級別還達不到中大夫,所以只能暫時放一下,來看第二位。

    第二位叫顧定芳,字世安,是顧英的孫子。此人是一個醫生,在嘉靖年間曾被征為御醫,參建北京聖濟殿。顧定芳不但醫術高超,而且深知做人的道理;有一次皇帝問他,作為醫生應該如何用藥,他回答“用藥如用人”,皇帝聽了很高興,就再問他如何養生,他的回答更巧妙;“清心寡欲”,龍心大悅,就給他做了官。

    顧定芳做了多大的官我沒有查到,但是肯定到不了中大夫,倒過來他在上海縣做了一件轟動的大事,被人傳為美談;當時上海縣的知縣是莆田人叫鄭洛書,此人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當他客死在上海任上時,家族連扶靈回鄉的錢也沒有。顧定芳出資並親自送鄭洛書的靈柩回莆田,為其下葬,顧定芳還出資購田給鄭洛書子女,為解決其今後的生計。多好的好人,真是不多見,寫他一筆我很開心,但是這牌坊可惜也肯定不是他的,只能一樣暫時放一下,來看第三位。

    今日的大夫坊

    顧定芳有一個兒子叫顧從禮,字汝有。人常說;“上代積德,下代有福”,這是不是在宣傳迷信?我認為不一定,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好的家教、有好的榜樣,出來的孩子好的多,顧從禮就是一個。

    顧從禮被嘉靖皇帝看中,命他參加制定宮廷禮儀制度,選編善書目錄等工作,後又受太僕寺丞、光祿寺少卿,加四品銜,此人已經達到中大夫了。

    顧從禮也為上海縣做了好事而流傳於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入侵上海後,小南門被毀,顧從禮出資“四千石”修復,這是有記載的。

    那麼中大夫坊應該是為顧從禮建的,但是《同治上海縣志》記錄大夫坊是顧英建的,這樣問題就來了;顧英不是中大夫,哪來的中大夫坊?因為沒有照片為證,也沒有資料佐證,就成為一個懸案,誰也解不了!

    我放開去想象;《同治上海縣志》應該不會錯,盡管它也會出問題,因為縣志編寫是代表一些人利益的。但是,如果它也不能相信,那麼就沒有可以相信的底線了,所以,顧英建了一個牌坊也很正常。但是後代的官越做越大,到曾孫時做到了中大夫,人們就著大的叫,成為了中大夫坊。就像現代人做了科長,大家叫他科長,當他升為處長時,就叫他處長,也不敢再叫他科長了一樣道理。

    大夫坊的故事給我很大的啟示;首先,現有的大夫坊按趨勢來看也不會太長,這是無可奈何的,記錄一下沒有什麼壞處,他們的故事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了,講一講更有好處。其次,如果當時記錄更詳細一點,就不會成為懸案,因為這些都是歷史的積澱,是上海人的驕傲,不能讓它流失。

推薦閱讀:

官渡古鎮“復活”非遺

武當山玉虛宮的前世今生

無錫南禅寺·清名橋名街

鶴山凌村兄弟義士坊的往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