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時代古建築大師謝丐早
日期:2016/12/14 10:52:40   編輯:古建築工藝在楠溪江流域至今仍保留著宋元明清歷代的古橋、古塔、古牌樓、古牌坊和古戰場等歷史遺存,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築村落更是有五十多個。
其中,始建於五代後周的蒼坡村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悠悠時光;建於宋代的芙蓉村古建築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落的存在,也應運了仿古建築師的存在。在我縣成立古建築協會一周年的會上,記者獲悉,我縣有三位協會成員獲得了中國時代古建築大師稱號,分別是謝丐早、朱景仁、徐建平。
本周,記者采訪其中之一——縣古建築協會會長謝丐早,聊聊他、他的協會和他與仿古建築的事(其他幾位也將在近期推出)。
意外的獎項
今年4月,謝丐早獲得了第五屆中國時代風采征評活動中,被授予中國時代古建築大師榮譽稱號。同時獲此殊榮的還有該協會會員徐建平、朱景仁。
據了解,第五屆中國時代風采征評活動是由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主辦,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企業文化專業委員會、中國策劃協會等單位協辦。在此活動中,一批優秀文藝工作者及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品主人公在受到表彰。
在去北京領取榮譽證書前,謝丐早接到了來自此次活動主辦方的一個電話,原來評選前,古建築專家評委團特地到永嘉進行了一番考察,而這事是瞞著當事人去的。“評選前,按其要求,將資料送到對方評選機構。之後,對方機構派專家組,到參與評選人所在地暗訪考察,考察內容包括評定建築設計師能力,確認建築設計者。”謝丐早告訴記者。
“參加這次評選,是由一個媒體朋友建議的,而我們並不認識北京的評委團隊,並要同全國各地的選手進行比賽,卻還能如此順利,這讓我們意外。”謝丐早說,“到北京後,評委還特意對我們進行古建築等方面的提問,對我們的能力表現出了極大的認可。在此次征評中,全國獲得古建築大師約有33位,永嘉就占了3位。”
如今,在謝丐早的辦公室內,可以看到由中國時代風采征評頒發的證書及楠溪古建、中國古建等評委為其所書寫的墨寶。
他的建築生涯
1963年出生於古廟的謝丐早,對於楠溪江的建築風格,他一直都是很熟悉的。18歲的謝丐早,為了生活,選擇了水泥工的職業。在接觸的過程中,他熱愛這份工作,也對這份工作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20來歲的時候,去杭州游玩的謝丐早看到了那裡的仿古建築,十分癡迷。後又到樂清觀光時,也同樣看到了不少仿古建築,更是深受影響。
回來後,謝丐早的想法發生了一些改變。他覺得杭州、樂清當地都有如此好的仿古建築,楠溪江擁有這麼多完好古建築可參考,楠溪風格式的仿古建築的市場潛力非常大。於是,他在不僅限於做一個水泥工,而是開始往仿古建築方向發展。
但當時,永嘉民間的仿古建築工匠十分稀少。30歲的謝丐早到樂清那偷師。“樂清民間的仿古古技術比我們早幾年。為了學習技術,我幾乎每天都跑到樂清某仿古建築工地看,一天都扎在那裡,第二天再一早跑到工地去看,如此堅持了一個月。為了討好當地工匠,每次去工地,都會帶上一些禮物,以便不至於被趕走。”謝丐早說,而這一月的堅持“看”,讓其獲益頗多。返家後,他開始自己研究,琢磨,仿古建築技術和楠溪江古建築,並逐漸掌握。
32歲時,謝丐早在老家古廟羅坑完成了第一個自己的仿古建築工程——宗祠。為了增長自己的能力,還考取了工程師,建築施工安全證等證件。漸漸地,謝丐早也開始接到如廟宇、長廊、祠堂等仿古建築工程,及國家級文保單位的傳統建築的修繕工程等,其作品出現在溫州、瓯北、黃田、巖頭等地。
他的建築作品
在采訪當日,謝丐早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正在牽頭負責的修繕工程——芙蓉古村象間店。
驅車開往巖頭芙蓉村的路上,不少仿古建築在我們眼前展開。為使村落新舊鄉土建築環境風貌協調,采取“穿衣戴帽畫眉”的理念,對新建建築外形進行貼梁柱、改窗門扇等,變成了以白牆灰屋頂為主色調的仿古建築,使村落新舊民宅環境風貌達到高度協調。謝丐早興奮地告訴記者,獅子巖景區一帶的店面;仿古建築式停車場;蒼坡村及周邊不少廟宇、亭台、長廊都是由古建築協會成員所建。
一個小時行程後,記者到達芙蓉村。2006年,“芙蓉村古建築群”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芙蓉古村象間店,原是一座殘缺不全的大屋,木柱歪了,瓦片缺了,圍牆部分坍塌。相對新建的仿古建築,古建築修繕的難度更大。芙蓉古村象間店修繕工程已有一個月多了,預將在今年年底完工。
“芙蓉古村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修繕工程,對我們來說任務非常艱巨。我們必須對古村老屋內的任何一塊木頭進行負責。”作為此項目的負責人,謝丐早每天都呆在工地裡,指導工匠,進一步研究討論修繕方案,十分忙碌。
據介紹,工程修繕時應保護原有結構體系和內部格局,盡量保存原有構件,對受力構件的薄弱環節,在不影響外觀的情況下,可用鑲補、拼接等方法處理。這樣的工藝,用言語表達可能很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繁瑣,如何抽取被需修繕的部分,又如何制填補並還原原樣,都需要做好測量方案。
他的團隊
在現場,記者發現了參與修繕工作的,都是有花甲之齡的老工匠們。謝丐早告訴記者,這些工匠們出生楠溪、長於楠溪,做的都是楠溪江風格建築,是做芙蓉村老屋的最佳人選。58歲的呂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做木匠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對楠溪江風格老屋很有感情。為了不些技藝失傳,協會裡正培訓一批年輕的工匠,不少是老工匠的子女。
近幾年,隨著楠溪江旅游業的發展,對仿古建築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仿古建築工匠也開始增多。“80年代,每年仿古建築工程也就十幾處,而到現在每年,仿古建築工程有兩百多個。”謝丐早告訴記者。
為了保護楠溪江區域鄉土傳統建築、環境風貌,近年來,政府加大了保護措施、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但由於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參與建設隊伍混亂,仿古傳統工程建設市場比較混亂,導致古村落鄉土環境、鄉土建築的破壞。
因此,縣古建築協會應運而生。據介紹,在古建築協會裡,成員就多達一百余人,包括傳統木作、泥作、石作、雕刻等技術工匠。
“我希望通過我們古建築協會的力量,對我縣古建築保護修繕和仿古建築工程各環節都能有所監督與管理,保護好我縣鄉土建築環境。”謝丐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