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古建築裡的光陰與故事

古建築裡的光陰與故事

日期:2016/12/14 10:47:14      編輯:古建築工藝

你登上過幾座河南古塔?你能數得清河南的古塔嗎?     幾乎你能想到的河南古塔都是他修復或者參與修復的     獨家專訪河南木作、瓦作傳承人劉河均     對於老劉來說,老去的建築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而每一次修復都是一段穿越歲月的時光旅行     ▶少林寺、中岳廟、太昊陵、文廟……每逢假期,省內的名勝古跡游人如織。當你凝視每一個浸淫著歷史年輪的飛檐時,當你觸摸每一片飽經滄桑的青瓦時,你可知道它們如何才能堅守百年、千年?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河南省文化廳開始著手挖掘整理一批尚未列入非遺保護名錄的優秀文化傳承項目。日前,東方今報記者就見到了這樣一位家中五代都從事古建築瓦作、木作維修的“能手”——劉河均。□東方今報記者 毛韶華/文 李楊/圖     代代相傳 祖父85歲還上房修瓦     烈日當空的初夏,東方今報記者於淮陽縣伏羲太昊陵見到劉河均。在他親手修復的古建築院落裡,記者似乎感受到了一絲來自於歷史的清涼與凝重。     劉河均今年51歲,是舞陽縣侯集鄉闫劉村人。當初,在祖父輩的影響下,為了討生活,他與古建修復藝術結緣,幾經波折,為了傳承木作、瓦作古建修繕他堅持了下來。如今他把“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古建藝術”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知疲倦。     早在劉河均的太爺輩,便開始從事古寺院維修。從爺爺和父親的口口相傳中,劉河均記住了沒見過面的太爺爺傳下的諺語:“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木匠看尖尖,瓦匠看邊邊”、“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單身漢的行李大姑娘的腰”、“干磚不上牆,濕木不做門”,他說:“可別小看這些諺語,這都是一代代木工的經驗之談,形象生動,好記好用。”     他的爺爺,更是方圓幾十裡地古寺院修復的第一好手。如舞陽縣開元寺,從其殿內現存的八個覆盆式柱石特征看為唐代,據《舞陽縣志》記載,明嘉靖、崇祯,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多次維修,“民國24年,我爺爺帶人修復了”。     “我爺爺活到90歲,85歲還跟著人上房修瓦。農村生活苦,他做的活兒受人尊敬,跟著他不但能學東西,還能在糧食短缺的年月吃到白馍馍。”憶往昔,劉河均十分感慨。     念念不忘 就連旅游也盯著古建築     劉河均說,“文化大革命”前老一輩河南古建專家張家泰、楊煥成等就維修了第一批“國保”單位。“文化大革命”結束,河南省政府決定修復少林寺,急需技術人才,所以面向全省招聘專業人員,劉河均當時高中畢業,因為家傳的手藝,他積極報名,經過嚴格篩選,他被省古建築維修隊錄用了,從此走上了古建維修之路。那一年,他18歲。     隨後,憑借成功的木作、瓦作修繕技術和不斷壯大的隊伍,近23年來他與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陸續承接了一些大項目:嵩岳寺塔、法王寺塔、少林寺、中岳廟、臥龍崗、南陽府衙、鹿邑老君台、鄭州文廟、康百萬莊園、泌陽三聖塔……     其中, “5·12”援建四川江油李白紀念館維修保護工程印象尤為深刻,時間短,任務重,他們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忍受著悶熱潮濕的氣候和蚊蟲叮咬,工程最終准時竣工,並榮獲了四川魯班獎和天府杯。     劉河均表示,古建築修復是修舊如舊,整舊如新的過程。“老構件堅決不動,一換掉沒有歷史信息了。每一塊磚瓦和木構件,能用就堅持用。”他說自己爺爺和太爺那些老一輩雖然手藝了得,但實際上對文物修復沒有系統的理論性認識,只知道壞了就修。而自己加入“正規軍”後,才對古建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老人生病,你給他打針吃藥,讓他還原成的該是個健康老人。總不能給他順道兒做整容變成年輕人了吧。”舉完這個例子劉河均自己也呵呵笑:“總之歷史信息不能改變。”     畢業到如今32年,說起來,他是在做事業。但是,你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癡迷的情結。     出去旅游,人家是看風景,他是看工藝:“這是啥木材,啥年代,啥手法,榫卯結構的工藝流程和咱的一樣嗎?我到哪兒都要弄清楚這些東西。順手拍照片記錄。”而他得出的結論也很個性化:“各地有各地的取材特色。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操作規程雖不同,但有規律,和乘法口訣類似。”如宋代大木作凡構屋之制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一規定:“凡面闊、進深以斗科攢數而定,每攢以斗口數十一份定寬。”     一點憂思 如何把古建築維修技藝傳承下去     2007年12月,劉河均成立了河南宏昌古建園林有限公司。2009年9月取得省文物局頒發的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證書(二級)。在業界留下良好口碑的同時,他也培養了一大批古建保護修繕專業人才。2012年3月,他又取得了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和文物保護設計乙級資質。     事業有成,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劉河均也有很多愁事兒在心裡揮之不去。“國內古建維修需求越來越多,可專業人才卻越來越少。老一輩的古建藝人慢慢都干不動了,年青一代的又沒跟上來”。     他告訴記者,國家在這方面也采取了措施。“比如專業院校這兩三年陸續開設相關學科,河南的南陽理工學院開了古建築維修的本科專業,江蘇省也有大專。”以他的經驗看,學生們必須在工地鍛煉兩年,才有可能成為行家裡手。“因為工地上的老師傅對於每一個建築的榫卯結構都要拆開了解完再組裝,這完全是真實再現他們在學校學的圖紙內容。”可是,盡管他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但很多學生實習幾個月就走了。劉河均歎息道:“普通工地蓋房子只講究量,他們去那裡的話,有時候一天能掙好幾百元。但古建維修講究慢工出細活。青磚漢瓦榫卯構件,要像雕琢藝術品一樣去打磨。這樣干下來,一天能掙一兩百塊就很難得了。”     劉河均的兒子今年25歲了,部隊當兵回來後,他便喊著兒子跟自己一起干。“這門手藝必須傳承下去啊,要不,我這心裡老有塊石頭堵著,那些古老的建築,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如果不保護好,那我們就是敗家子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