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畫梅 闫法寶:七旬伉俪14年尋蹤上黨古建
日期:2016/12/14 10:50:35   編輯:古建築工藝
在晉城乃至山西的攝影界,已是古稀之年的著名攝影家程畫梅、闫法寶是一對頗負盛名的夫妻搭檔。而在全國的古建圈子裡,他們同樣大名鼎鼎,成就不俗。
從2002年開始,夫妻二人就將手中的鏡頭對准了上黨古建,14年來,他們形影不離地跋涉在太行南部的鄉野,行程3.4萬公裡,拍攝了近萬幅古建遺珍存照,相繼出版了《走近太行古村落》、《尋蹤太行古寺廟》、《上黨古戲台》、《上黨寺觀壁畫》等4部專著。
連續14年拍攝和紀錄上黨地區古建文化,並結集成冊,這在全國攝影界和古建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程畫梅、闫法寶夫婦14年行程3.4萬公裡,為太行古建遺珍存照近萬幅。焦宇 攝
A 耗時4年行程近萬公裡完成《上黨寺觀壁畫》
9月30日上午,《上黨寺觀壁畫精品展》在市荊浩美術館1號展廳開展。此次展出的作品全部選自我市著名攝影家程畫梅、闫法寶夫婦合作完成的《上黨寺觀壁畫》專著。其中選用有精品壁畫的寺廟42處,壁畫照片121幅,涉及五代、宋、元、明、清五個時期。這些壁畫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古代晉城和上黨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民俗及風土人情,其題材之廣泛,畫技之精湛,令人驚歎不已。對於考證晉城乃至中國美術史及社會、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當天上午的開展儀式上,記者見到了程畫梅、闫法寶夫婦。雖已是古稀之年,但兩位老人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談及這部著作,闫法寶告訴記者,晉城的寺觀壁畫現存有6800平方米之多,幾乎占到山西全省壁畫存量的1/4,其中所存的五代、宋、元壁畫,堪稱是我國古代寺觀壁畫之孤品和精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為了此書的出版,他們夫婦二人耗時4年,行程近萬公裡,實地走訪了上黨地區的156處寺廟,共拍攝資料圖片1600多幅。
B 14年出版4部上黨古建專著全國攝影界絕無僅有
對於程畫梅、闫法寶夫婦,作為晉城本土的媒體人,記者是再熟悉不過了。
從2002年開始,這對老夫妻放棄退休後的休閒生活,14年間跋涉於太行山脈,行程3.4萬公裡,為古建遺珍存照近萬幅,用鏡頭將晉城的38處古村落、48座古寺廟及上黨地區200多座古戲台、156處寺廟的壁畫等散落於太行山間的獨特古建文化結集成冊,完整地呈現給了世人。
2005年,《走近太行古村落》出版;
2007年,《尋蹤太行古寺廟》出版,《走近太行古村落》經增補和完善再版;
2011年,《上黨古戲台》出版;
2016年,《上黨寺觀壁畫》出版。
一年又一年,不分春夏秋冬,不懼酷暑嚴寒,程畫梅、闫法寶夫婦走遍了晉城、長治的100多個村鎮,近千個村莊,如此大的工作量,對於一對暮年老人來說,其中的苦可想而知。而程畫梅鏡頭下的古建滄桑,闫法寶筆下的厚重文化,使得他們的著作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尤其是攝影家和古建專家們的關注。2005年5月,《走近太行古村落》一書出版發行。該書共8萬多字,600多幅照片。在晉城境內,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系統地將古村落出版成冊這還是首次。該書一出版,就引起了社會各界和廣大讀者、省內外鄉土建築保護部門及攝影界、文化界的關注和共鳴。《大眾攝影》、《藝術雜志》、《隨筆》等刊物還分別做了轉載和評介。不僅在晉城掀起了一股拍攝古村落的熱潮,而且使不少古村落得到合理開發。而4本書中,《上黨古戲台》最花心思、最費心血,因而較之前的書也更具特色。2011年《上黨古戲台》出版後,就引起了《大眾攝影》和《環球人文地理》雜志的關注,先後用10多個頁碼的圖片及文字對晉城的古戲台文化進行了翔實的報道。
中國攝影出版社編輯對二人的佳作發出這樣的感歎:“這是晉城、山西乃至全國首個全面拍攝和記錄一個地區的古村落、古寺廟、古戲台、古壁畫的系列專著。”
C 愛和責任,讓他們將鏡頭對准了上黨古建築
“這一對退休多年的老夫老妻,跋山涉水,辛苦尋覓歷史的蹤跡,所為何來?無非是為了愛,愛先人,愛先人們的創造。為什麼尊崇先人們的創造?為感恩,為永遠的後代!”
這是我國著名古建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在為《上黨古戲台》所作序中寫下的一段話,寥寥數語,道出了程畫梅、闫法寶夫婦最質樸的想法和真谛。
而每每提及當年拍攝古村落的緣由,程畫梅坦言,那還是2000年秋她到浙江楠溪江拍片,和丈夫闫法寶在附近一座古村落芙蓉村參觀時冒出的想法:“晉城是一塊充滿絢麗色彩的文化沃土。悠悠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從發生到發展的整個過程,幾乎都在這裡留下了清晰的軌跡。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閃爍著華夏民族文化之光的民居古建,正在百年的風雨剝蝕中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如果再不搶救和留存一些資料,那些沉澱數百年的滄桑遺跡將不復存在。” 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程畫梅、闫法寶夫婦有了拍攝晉城古村落的打算。無奈當時兩人工作繁忙,計劃只能暫時擱淺。2002年,闫法寶和程畫梅同時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拍攝工作才終於付諸行動。
早出晚歸,風餐露宿,白天抓緊時間進行拍攝、搜集資料,晚上挑燈熬夜整理資料,拍攝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為了能捕捉到景物最精彩的瞬間,每天清晨當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夫婦二人早已收拾好行囊,帶著重達幾十斤的設備整裝出發了。寒冷的冬天,在荒山野嶺中,刺骨的寒風夾雜著鵝毛般的大雪抽打在兩個人的身上,他們卻從來沒有停下尋訪的腳步。
比起前期艱難地尋覓拍攝,文字整理、書籍出版工作也相當繁重。有些古村落可以借鑒地方志、縣志和有關的史書,可有些古村落根本無從考證,遇到這種情況,闫法寶只能多方走訪、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或是口述搜集線索。白天搜集資料已經讓他累得精疲力竭,到了晚上,他還得挑燈熬夜將白天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因為第二天還有新的工作要做。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用心靈和思考細嚼著這些沉澱數百年的滄桑遺跡,常常是奮筆疾書到天亮。
程畫梅、闫法寶夫婦拍攝晉城古村落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初計劃的12個古村落還沒拍完,很多熱心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又相繼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古村落線索,從24個到36個,這一拍就花去了兩年多的時間。
而在編寫古村落書稿時,夫婦二人對許多未能歸入古村古鎮范圍內的古寺廟照片一直難以割捨。這些古寺廟,不僅是南太行地區最豐富的文物勝跡,而且是古澤州最重要的歷史文脈。它所包含的建築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琉璃飾品等,雖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但在殘破和蒼涼中無不透射出其古雅的壯美和濃郁的文化氣息。強烈的責任感,讓他們萌發了將古寺廟再以專集出版的想法。沒想到,48座古寺廟,一拍就又是兩年時間。
2007年,《尋蹤太行古寺廟》出版後,本以為老兩口要“歇歇”的親朋好友卻發現,年過六旬的夫婦二人卻又奔波在了拍攝古戲台的路上。4年多時間,輾轉晉城長治兩地,行程1.6萬多公裡,先後走遍了100多個鄉鎮、500多個村莊,拍攝記錄了上自金元下至明清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200多座古戲台2800多幅照片。如今,《上黨寺觀壁畫》的問世,更是讓人對他們的這種執著和堅守敬佩不已。
14年,程畫梅、闫法寶夫婦就是這樣相守相攜克服重重困難,不遺余力地奔波在路上。因為他們的拍攝不僅僅是為了記住這些古建,更是為了搶救,為了保護。
D 夫妻搭檔,伉俪情深
在晉城乃至山西攝影界,程畫梅、闫法寶夫婦名氣不小,更是大家心目中公認的模范夫妻。然而,夫婦二人近半個世紀獻身攝影事業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1970年,剛從山西省藝術學校美術班畢業回到晉東南工作的程畫梅,20歲出頭,風華正茂。當時晉東南地委攝影組已在全國小有名氣,時任攝影組組長的韓寬晨瞄准了這個既有業務專長又特別虛心好學的青年人,帶她走上了專業攝影的道路。
攝影藝術是一項十分艱苦的事業,尤其對一個女同志來說,選擇了攝影事業,就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也難以理解的代價。據說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女攝影工作者,程畫梅是省內第一個,而自始至終能夠堅持到現在的,也只有她一個。為了攝影,程畫梅不僅要克服體力和生理帶來的不利因素,而且還要克服家庭帶來的種種困難。為了領略和拍攝高原風光,程畫梅曾兩次赴藏,克服了體弱和高原缺氧的重重困難,南到珠峰,北到那曲,西到阿裡,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而對於大美新疆的拍攝,她先後去了多次才完成。在她的努力下,這一干就是40多年,並創造了事業上的一個又一個巅峰。
程畫梅常說,她所取得的成就和丈夫闫法寶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為了程畫梅的事業,闫法寶付出了很多。多年來,程畫梅出去拍片,只要有空,闫法寶一定會陪著她去,照顧她的飲食起居,幫她扛相機,背器材。為了出行更方便,2005年,59歲的闫法寶考取了駕證,心甘情願地當起了程畫梅的專職司機。在拍攝過程中,為了更便捷地記錄和寫作,他還學會了操作電腦。而在耳聞目染和熏陶下,闫法寶早已成了一名專業攝影家。提起這些,闫法寶動情地說:“她從事的攝影工作,我首先是喜歡,但為了成就她的事業,我必須付出。”話語中滿是喜悅和幸福。
不過,采訪中,一向做人低調的老兩口談及更多的還是上黨古建的搶救和保護。14年間,那些早已殘破、坍塌,漸漸消失的古建更是讓他們心急如焚。2011年8月,二人前往沁水縣姚家河龍王寺元代舞樓遺址。這座戲台位於村西南3.5公裡的大山深處,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盡管進山時早有心理准備,但路途的艱險還是讓夫妻倆吃盡苦頭。頂著烈日,踩著泥濘的山路,兩人在茂密的樹林、荊棘灌木叢中艱難穿行,3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但眼前的情景讓二人愣住了:寺院殿宇僅存殘垣斷壁,戲台遺址前灌木叢生,台基上的八根石柱僅剩五根。站在廢墟前,兩位老人萬分傷感。而在拍攝古壁畫過程中,每每站在那些早已被毀損的面目全非的牆壁前,二人的心情更是十分沉重。2014年秋,聽說陽城縣李街村張街東寺內的古壁畫很有價值,夫婦二人決定前往,去寺廟的道路崎岖難行不說,因近年房屋部分塌頂遭雨水浸牆,致使大部分壁畫被毀,僅剩東、南牆壁的花卉白鶴和眾僧誦經圖較完好。
“動手還是有些晚了!”這是夫婦二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而這也更加激勵著他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新書出版的喜悅還未散去,這對總是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和震撼的七旬伉俪已有了新的安排:將歷年來拍攝的圖片資料歸類整理建成一個圖片庫,讓更多的人通過圖片了解、傳承和保護上黨文化。
他們說,這是他們一生都割捨不下的事業,更是一個值得去做,必須去做的事業。 來源:太行日報·晚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