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中國古建築上的雀替精巧絕倫

中國古建築上的雀替精巧絕倫

日期:2016/12/14 10:44:56      編輯:古建築工藝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制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雀替有七類:大雀替。用大塊整木制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上。



       雀替。屬於在古建築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於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指置於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制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來自:微信公眾號)


       唐代建築上不用雀替,宋、遼、金、元的一些高級建築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實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遼代的雀替質樸無華。宋、遼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構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現了蟬肚造型,元代的蟬肚造型最繁復,從明至清的蟬肚造型逐漸變簡潔,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從明朝開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現了鷹嘴突樣式,鷹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顯著。明、清的雀替不僅彩飾,還浮雕卷草和龍等圖案。 


       小雀替。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



       通雀替。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騎馬雀替。當二柱距較勁,並在梁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龍門雀替。此類雀替專用於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於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雲墩、梓框、三福雲等結構性造型樣式。 




        花牙子。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於園林建築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築的觀賞性。



雀替欣賞:安徽績溪三雕博物館館藏 



蘇州民居檐下“獅子繡球”



蘇州獅子林正氣亭戲台“獅子繡球”

 
浙江胡雪巖故居百獅廳鎏金“太獅少獅”



全晉會館戲台“太獅少獅”



安徽泾縣花戲樓台檐雕梁



安徽黃山潛口清園垂花門樓

 
安徽績溪紫雲山莊轉通樓側廳檐下“八仙” 


杭州胡雪巖故居芝園走廊



杭州胡雪巖故居芝園廊檐



賀州朝東鎮戲台



東陽盧宅



寧波秦氏支祠正殿額枋《三國演義》之“關羽護嫂” 



浙江蘭溪諸葛長樂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議事廳



雲南會澤江西會館



蘇州民居檐下撐拱



四川成都青羊宮大門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來源:微信公眾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