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文博大家柴澤俊

文博大家柴澤俊

日期:2016/12/14 10:52:46      編輯:古建築工藝

柴澤俊先生

柴澤俊著作

柴澤俊主持修繕的五台南禅寺

柴澤俊參與搬遷的永樂宮三清殿

柴澤俊主持修繕的晉祠聖母殿

柴澤俊主持修繕的朔州崇福寺

柴澤俊在觀察古代彩塑

    古建理念:別樹一幟

    柴澤俊對中國古建築保護事業的四大貢獻:一是調研、挖掘山西現存大量地面不可移動文物,提升其居全國文物大省的地位。二是參與指導和主持了多處重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重大保護修繕工程這裡主要指全部落架大修的工程和遷移保護工程。如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太原晉祠獻殿、太原晉祠聖母殿、五台南禅寺大殿等。三是培養出了一大批古建築保護專業人才,打造出高素質古代建築保護修繕的過硬隊伍。四是撰寫了十幾部足可傳世的古建保護專著。

    柴澤俊古建築保護修繕的四大得意之作:芮城永樂宮整體大搬遷、五台南禅寺大殿修繕復原、太原晉祠聖母殿基礎加固和大修、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大修。

    柴澤俊對中國古建築獨到的價值認識:一是建築實物本身反映了一種歷史的文明、歷史的科學、歷史的文化;二是建築實物本身是文化的載體、是科學的載體、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三是歷史在消失,古建築中留存下來的實物會說話;四是不僅要保護古建築的構件,還要保護古建築周邊的整體環境。

    柴澤俊談山西的魅力:根據近年來的調查,山西現存宋遼金以前木結構古建築120座,全國共有160座,山西占到了總量的75%。元代之前的木結構古建築全國約計440座,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國的近80%。晉東南古上黨地區,已知宋遼金以前的古建築80座,占到全國半數。

    從泥瓦匠到文博大家

    從他的興趣愛好與傳奇經歷中,人們可以看到公元20世紀古老山西的風土人情和滄桑變化;從他的一串串豐碩的學術成果裡,人們可以觸摸到公元20世紀山西古代建築事業從無到有、曲折起伏的發展脈搏……從柴澤俊開始,山西古建築有了魂魄,山西古建築保護與修繕有了風骨。柴澤俊提出的“不改變文物原狀”已成為山西古建築修繕過程中貫徹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成為公認的山西古建保護修繕第一人,文博大家。

    1934年10月,出生於中華文明發源地堯都的柴澤俊,深受晉南大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他暗下決心,要為中華文化的振興而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也許是上天眷顧這位有著鴻圖大志的年輕人,19歲的柴澤俊第一次參加工作就來到了晉祠獻殿(金代建)修繕工地。在晉祠獻殿修繕期間,適逢著名古建築專家祁英濤、杜仙洲等現場指導,指點迷津,聽過兩位古建築專家繪聲繪色的講解,柴澤俊對古建築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柴澤俊便與古建築等地上文物結下不解之緣,開始了忙忙碌碌的50多個春秋。從一個在寺廟裡工作的泥瓦匠,依靠自身的天賦和孜孜不倦的學習,成為古建築行業的專家,文博大家,這樣的例子在全國文博界鳳毛麟角。

    在古建築行業摸爬滾打了50年,柴澤俊勘察研究過上千座古建築,對其類型、構造特征、裝飾藝術及其中壁畫、塑像、琉璃等方面的研究、造詣頗深,可謂建築界中的“百科全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柴澤俊就從事山西省地上文物的勘察與研究,調查了山西109個市、縣的重要古建築、壁畫、琉璃、石刻等。主持和指導過100多項文物古建築保護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如何保持文物建築原狀的難題,並多次得到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贊揚和推廣。他撰寫出版古建築專著10本,發表論文60余篇,開創了文物類型專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著、保護應用技術專著三個系列。其中保護應用技術專著《朔州崇福寺彌陀殿修繕保護工程報告》,已有日本文化財建築技術協會譯成日文本刊行。多年來,他還通過各種方式,為全國及山西培養古建築專業人才130多名,其中50多名已獲得副研究館員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不改變文物原狀”是柴澤俊在古建築修繕過程中提出和貫徹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同時也是對古建修繕工作提出的一個更高要求。柴澤俊稱,所謂古建築“原狀”就是古代建築原本的結構、樣式、色彩等。中國的古代建築主要以木結構建築為主,它們大都經歷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雖然外觀形制古色古香,各種構件風化破裂,表面油飾色澤陳舊,彩畫圖案部分剝落,或已殘缺不全,但是這種蒼古和陳舊是歷史形成的,這也正是古建築的原狀和原貌。這種原狀和原貌如實映示著古代建築文化和建築藝術的成就,反映著歷史的真實,因此決不能改變這種原狀。而柴澤俊主持修繕的聖母殿和崇福寺都是近千年建築,如此年代久遠又損壞嚴重的建築能夠在不改變原狀的情況下落架大修成功,的確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情。

    柴澤俊在半個世紀的中國古代建築的保護與研究中,由一個僅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極為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成長為當今中國古建築領域具有成就的研究者之一,文博大家,就是靠勤奮,靠實踐,靠執著的敬業精神。這是他一生沉迷於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修繕的最好回報。

    記者孟苗

    人物評價:

    央視《大家》欄目——留住歷史守衛滄桑

    說起中國古建築不得不提山西,因為山西宋金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也就是12世紀以前的古建築占全國的73%,而說起山西的古建築一定繞不過一個人,他就是柴澤俊,因為柴澤俊參與調查並修繕保護過山西境內幾乎所有的古代建築,他是公認的山西古建保護修繕第一人。

    今年78歲的柴澤俊老人雖然由於身體原因不能再去現場勘察那些他熱愛的古建珍品,但說起這些古建築,柴老總是飽含激情,對於不同年代木結構建築的上萬個木質構件的大小尺寸、形制特點,對於古代琉璃的歷史淵源、燒造工藝,對於不同時期古代壁畫的藝術特色,對於各古建內彩塑泥像的造型特點他都如數家珍。甚至山西某些古建珍品的台階多長多寬他都了然於胸。

    山西是個文化大省,幾乎各個縣市都有歷史建築存留,面對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存,柴澤俊深感責任重大,因此在他從事古建保護的半個多世紀中,他竭盡全力留住這些古建築的本來面目,整舊如舊。讓那些飽含著歷史滄桑的木結構建築可持續地將這些歷史信息傳遞下去,讓後人也能親眼目睹中國古人在建築文化上的智慧與輝煌。

    為什麼山西能夠保留如此眾多的歷史建築而未被損毀,柴澤俊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平遙縣政府要在城內改造街道,破壞城門等歷史建築,柴澤俊再三阻止無果後他毅然闖進了省委書記王謙的辦公室。最後省委書記出面制止了平遙縣政府的改造行為,為山西、也為中國、為世界留下一座完整的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文革”期間山西太原崇善寺受到沖擊,柴澤俊天天去廟裡,用盡各種辦法勸說紅衛兵,最後保住了主體建築以及寺內珍貴的《大藏經》藏本……

    柴澤俊出生在中華文化發祥地之一的堯都臨汾,也許是歷史的安排,全國太多的歷史建築在經濟建設大潮的沖擊下紛紛消失的歷史階段,山西有位柴澤俊先生擔當著歷史建築的捍衛者。山西幸甚!中國幸甚!

    整理/孟苗

    事跡聚焦

    著作:山西古代建築的空間存在

    柴澤俊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發表的論文有《三十年來山西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調研保護紀略》《山西古建築概述》《平陽地區古代戲台》《試論古建築修繕“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等60余篇,90余萬字,其中獲科技獎三項,優秀論文獎兩項;已出版的著作有《山西琉璃》《朔州崇福寺》《繁峙巖山寺》《山西寺觀壁畫》《解州關帝廟》《山西古建築木結構模型》《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太原晉祠聖母殿修繕工程報告》《柴澤俊古建築修繕文集》等10部。其中,《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是我國文物建築保護方法和技術方面的第一部著作,為本行業樹立了樣板,文物界和古建築界對此頗為重視,國家文物局確定,大型古建築落架大修均應出此報告。

    永樂宮:寺觀整體遷移開始的地方

    1958年,治理黃河的三門峽工程動工築壩,芮城永樂宮恰在三門峽水庫淹沒區內。文化部請示國務院批准遷移保存,隨即組成永樂宮遷建委員會,柴澤俊也因此被抽調到遷建委員會負責施工工作。永樂宮幾座元代大殿,上千平方米元代壁畫,都是我國古建文物中的優秀作品。遷移建築的同時,附屬建於建築上的1000多平方米的元代壁畫,也必須遷至新址復原保存,這是一件陌生的工作,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因此遷建永樂宮遇到的最大技術難題是各殿內壁畫如何揭取包裝、安全遷運,如何加固復原後歸回原位,這些技術是前人想也沒有想過的技術課題。當時曾准備聘請國外專家進行這項工程的遷建,但國外專家考察後首先提出整修路面,為他們建設相應的生活、工作區,再加引進其設備,這樣僅壁畫揭取一項就要耗費300多萬元。外國專家不切實際的要求迫使在場的專家和年輕有為的柴澤俊下決心自己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不多久,根據上級安排,經反復實地勘察,祁英濤先生等主持完成了永樂宮壁畫揭取遷移設計,遷建委員會讓柴澤俊承擔工程管理和施工任務。永樂宮各壁畫就這樣完整無損地揭取下來又完整無損地安裝回原位,壁畫揭取、遷移、安裝全過程不過花費36萬元,為後來壁畫保護揭取安裝開了先河。它填補了我國壁畫保護揭取技術的空白。

    古建築:落架大修後要修舊如舊

    1972年以後,山西考察研究和修繕保護古建築及其附屬文物的任務,日趨繁重,許多古建築年久失修,瀕臨傾圮。這年夏秋之際,柴澤俊和兩位古建文物專家扛著行李,背著米面,赴五台山南禅寺勘察,發掘了大殿台明基址,接著進行修繕設計,經專家論證,國家文物局批准後付諸實施。至1975年,我國最早的唐建南禅寺大殿恢復了原貌,經驗收鑒定,效果良好。這是山西文物界自行設計並主持施工的端緒。至此以後,山西文物建築的修繕,即步入勘察、測繪、設計、施工的正常軌道。南禅寺的修繕成功與以往的實踐使柴澤俊認識到,古建築文物都是以千計和萬計的構件組合而成的,修繕保護必須盡量保存原構件,劈裂者粘接如固,腐朽者墩接修補,缺者復制,千萬不可隨意更換。如果原件更換過多,那就不成其有時代特征的古建築文物,而成為有一定時代風格的古建築模型或復制品了。遵此理論,近年來,柴澤俊主持了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朔州崇福寺金代建的彌陀殿和太原晉祠宋代建的聖母殿落架大修,指導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局部落架修繕,達到了“保持原狀”和“修舊如舊”的理想境地。

    類型:從布達拉宮到獨樂寺觀音閣

    1988年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布達拉宮修繕前夕,柴澤俊還帶領專家組先行赴藏考察,主持制定布達拉宮全面修繕總體設計方案、編制工程概算,論證後經七部委審定,國務院於1988年10月批准實施。目前,布達拉宮一期修繕工程已經完成,二期修繕工程也已進入收尾階段。此外,1996年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局部落架大修,應國家文物局推薦,柴澤俊任此項工程技術顧問,曾多次實地指導幫助,現已竣工驗收,效果良好。1993年和1996年,柴澤俊兩度主持永濟鹳雀樓復建設計,制作模型,經論證國家有關部委審核批准,付諸施工。經中央批准,鹳雀樓復建模型作為澳門回歸時禮品,贈澳陳展。

    整理/孟苗

    柴澤俊年表

    1935年10月出生於臨汾東宜村。祖輩們都生活在這裡,以務農為主。

    1941年在參峪村始讀小學。

    1952年在臨汾市參加建築、經濟、成本等各種專門知識培訓。

    1954年參加工作,在太原晉祠獻殿修繕工地,身受著名古建築專家祁英濤、杜仙洲等人現場指導。

    1957年調赴五台佛光寺文管所工作,與郎鳳奇共同主持顯通寺翻修工程。

    1958年參與芮城永樂宮遷移工程,任工程股負責人長達8年之久。

    1974年主持唐代南禅寺大殿修繕復原工程,為山西文物界自行設計並主持施工的端緒。

    1976年赴實地勘測山西各縣現存古代建築、壁畫、彩塑、琉璃等不可移動文物,有不少新的重要發現。

    1979年初,任命為省文管會古建築隊副隊長。從此,更進一步開始了全省范圍內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的勘察和修繕保護。

    1984年任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7月,隨山西五台山佛事赴日考察團赴日本考察寺廟30多座,時近月余。

    1986年參加編輯出版《山西古建築通覽》,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主持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大修設計。

    1987年與金維諾、史巖二先生分別合著《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寺觀壁畫》《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五代宋雕塑》,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並開始主持朔州崇福寺彌陀殿大修工程。

    1988年受國家文物局指派赴西藏布達拉宮勘察,並主持制定布達拉宮全面修繕總體設計方案。

    1989年研究並撰寫《繁峙巖山寺》專著,次年10月出版。

    1990年研究並撰寫《山西琉璃》專著,次年5月出版。

    1991年被評為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

    1993年施工專著《朔州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出版,兩年後由日本專家鈴木充翻譯為日文版刊行。開始主持太原晉祠聖母殿基礎加固和大修工程。

    1996年調任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

    1997年任山西平遙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領導組副組長,同年申遺成功。專著《山西寺觀壁畫》出版。

    1999年任應縣木塔保護修繕工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組織力量進行殘破狀況測繪計算,進行修繕方案研究與設計。6月,《中國古建築史論叢書》系列之一《柴澤俊古建築文集》出版。

    2000年施工專著《太原晉祠聖母殿修繕工程報告》出版。

    2002年專著《解州關帝廟》出版。

    2006年專著《洪洞廣勝寺》《山西佛寺壁畫》出版。

    2008年專著《山西古代彩塑》出版,並召開座談會。

    2009年《柴澤俊古建築修繕文集》《中國文博名家畫傳》系列之一《柴澤俊》出版。

    2011年央視《大家》欄目為之拍攝專輯,並播出。

    2012年春,山西省文物局授予“文博大家”稱號。

    整理/孟苗

    記住張颔記住柴澤俊

    看完張颔、柴澤俊兩位文博大家的人生歷程,一定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張颔先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卻憑著自己對文史與考古的如癡如醉和不懈追求,最終從一個學徒工成長為名聞遐迩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歷史學家。柴澤俊先生也是一樣,依靠自身的天賦和孜孜不倦的進取,從一個泥瓦工成長為我國古建築保護行業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專家。兩位在全國文博界可謂鳳毛麟角的成功典范,在我們引以為豪的同時,也當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

    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能干多少事?人的生命是至重、至貴的。人活一世,生存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實現一種價值追求。生命就是活出一種境界,一種奮斗的恆力,一種成功的超然。一個根本不相信奇跡的人又怎麼會乞求奇跡的眷顧呢?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張颔,記住柴澤俊,更重要的是要像他們一樣,有一種把守護文化、保衛家園視為神聖使命的人生追求,有一種把提升能力、勇攀高峰視為人生價值的精神享受,有一種把勇於實踐、破解難題視為人生樂趣的職業操守。

    試著去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東西吧。只要有理想的支撐,生命就有源源不竭的動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