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小鎮大情懷 ——李莊尋訪梁、林兩先生

小鎮大情懷 ——李莊尋訪梁、林兩先生

日期:2016/12/14 10:51:58      編輯:古建築工藝

   “宜天下,賓四方”的宜賓,就有這樣一個江南小鎮,既古又名,曰“李莊”。在這個抗戰勝利70 周年的日子裡,我特別惦記著抗戰四大文化中心昆明、武漢、長沙三個都市之外的唯一小鎮——四川,宜賓南溪李莊。

 

   曾幾何時,李莊做過戎州州府。抗戰烽火起,屬南溪縣管轄,擁有0.3萬人口。國難當頭時,李莊人民表現出來的深情義舉,使它成為今天諸多國人心之向往的一個地方。1940年,李莊接納了同濟大學0.8萬師生,又接受了十多個中央科教文單位,共逾萬人。時過境遷,無意間,也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早到的我們可能是這天的第一波客人,路上行人不多,且多是當地人。我們開始了令人興奮的尋訪之旅。

 

   下車伊始,秋風中就看到聳立在眼前的奎星閣。銘碑上寫著,當年梁思成先生曾評價這座建築是長江宜賓到入海口上海見到的最好的亭閣。可惜,眼前的樓卻是上世紀80 年代新建的,中國的建築總是會這樣,說起來歷史很久,而建築卻很新很新。向西走,一條條街巷,一座座廟宇,一幢幢宅院,見證著當年一下子湧入1.2 萬人口以後的繁華、喧囂,甚而擁擠、雜亂。我可以想象,當年的這個西南古鎮,接受了多於本地幾倍的人口,大學和中央單位到了這裡肯定顯得非常逼仄,物價也會戰亂和人口劇增雙重壓力而大幅度地上漲。據說南溪縣城就是因為怕動蕩年代物價本來已經飛漲,物稀為貴再造成更大的短缺與恐慌,婉拒了同濟大學遷居的請求。而心懷寬廣的李莊人騰挪出祠堂、廟宇等諸多公共空間和私人府第宅院,甚至讓渡出基本的生活權利,盡可能給這些“新李莊人”,營造安頓、妥帖的生活工作學習各項條件。外地人的價值觀念,他們也都最大限度地包容、善待年輕大學生男女同泳、茶館讀書等相異的行為舉止。

 

 梁思成先生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也隨遷至此,與中央研究院等聯合開展研究。從該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走出來的王玲,後來協助李約瑟先生寫出《中國科技史》。當時,林徽因肺病復發,既缺食品又缺藥品。費正清來看望他們,送了一些奶粉捨不得喝。為補充必要的營養,梁思成當掉了派克筆、金手表。在張家祠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看到這段文字介紹和圖片,真有點令人潸然淚下的感覺。即使這樣,兩人也樂觀對待。不遠處街邊有梁思成與林徽因在桌邊對座的一座雕塑,柔和的秋光裡,讓我們看到了1940~1946 年這段艱難歲月裡這對年輕科學家的愛情時光,苦澀而美好,平凡而高尚。

 

   走在大街小巷,游人漸漸多了起來。走到最西頭,是在江畔新建的同濟廣場,一旁的導游全景圖顯示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暨梁林舊居就在西南方向。趕緊向一當地人問詢,他熱情地給我們指了路,沿著兩邊是農捨和農田、僅能容納一輛小汽車開過的水泥路,我們一邊疾走一邊尋找。心裡在想,此時腳下走過的路是梁先生、林先生多少次走過的路,只是當年肯定還是泥路窄道。兩位前輩可曾想到,現在那麼多人沿著這條有著他們腳印的路來尋覓。轉了幾個彎,見到一片茂盛的竹林,走到對面下一個坡,看到一座精巧的院子近在眼前,周邊空寂。當地人叫這裡為上壩村的“月亮田”,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真是稱林徽因這個漂亮有才干的女主人。2006 年這裡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進院門,右手側是營造學社的舊

址,辦公室兼臥室,有羅哲文先生的居室。轉到後面向左,是梁思成的工作室,還有他家人的起居室,最裡邊是梁、林二人的臥室。梁家三代人當時都居住在這裡。臥室還算寬敞,裡邊復原了一個場景:患病的林徽因躺在床上,兩個孩子一側一個,細心看護著病中的母親。當年梁思成除了要照顧患病的妻子外,還要張羅營造學社的一大堆事情,並忙著治學。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兩人在北京、山西等地搞古建築調查,積累了很多資料和素材。在眼前的居室裡梁先生寫作了《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圖像中國建築史》(英國本)3 本書,編寫、出版都是在李莊。

 

    時間太緊,已經讓同行者久等,只得匆匆游覽一番,在院門外,依著圍欄拍了兩張照片。返回路上,看到路邊農家種的一種花草,矚目的綻放出它特有的亮麗。此花同枝既有白花,還有紅花,兩種分明的色彩,讓我驚艷而心動。我遐想,這花不正是這對伉俪的一種象征麼?回到車上,望著車窗外的秋景和長江水,心裡還在想著那個小鎮變遷中孤零零的院落。

 

   李莊,70 年前你用柔軟的肩膀,擔當起危難,是抗戰時的驕傲。你用小鎮質樸的熱情,敞開海洋般的胸懷,你用古鎮歷史的積澱,展開新時代的畫卷。70 年後,你舊時的街巷,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