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民間藝人張呈運:把梁山民間文化發揚光大

民間藝人張呈運:把梁山民間文化發揚光大

日期:2016/12/14 10:52:30      編輯:古建築工藝

 青磚碧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中國的傳統古建築蘊含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而作為創造者,古建築彩畫的匠人在人們眼裡顯得神秘而又遙遠,在梁山縣有一位叫張呈運的彩畫技師,1983年出生,已經在古建築彩畫行業摸爬滾打了15年。他曾參與修繕了很多知名的人文古跡,也創作了很多富有現代氣息的建築彩繪,包括故宮太和殿、頤和園大戲樓、彭德懷故居、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甘肅天水淨土寺、新疆察縣錫伯民族風情園等。  

  機緣巧合 拜師古建築彩畫巨匠

  張呈運出生在拳鋪鎮申垓村一個民間藝人家庭,爺爺做過紙燈籠,父親做過剪紙、刻過木板年畫。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張呈運自小就對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初中辍學後,18歲的張呈運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了北京,然而沒有學歷,又迫於生計,只能做保安、跑廣告,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夢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對於繪畫和藝術的渴望一直埋藏在了心裡。

  機會總會垂青有准備的人。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為迎接奧運會,打造“人文北京”,啟動了宮廷建築等很多古建築彩畫的修復工作,古建築彩畫進入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一天,張呈運坐公交車去辦事,路過歷代帝王廟,看到很多古建築彩畫工人正在進行彩繪,金碧輝煌、精美絕倫的圖案,圓潤飽滿或流暢柔韌的各色線條旋轉盤結,滿眼的瑰麗奇巧,眩目迷幻伴隨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張呈運眼前一亮:這不就正是我想要的嗎?!於是,他興奮地中途跳下車,走了過去。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結識了一位生命中的貴人——當時負責監工的古建築彩畫巨匠劉遠峰,張呈運做了他的學徒,正式地踏進了古建築官式彩繪的大門。

  苦練技藝 功夫終不負有心人

  做了學徒之後,一切從零開始,張呈運開始系統地學習傳統古建築官式彩畫的技藝。這對於初入古建築彩畫領域的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張呈運以前有著一定的繪畫基礎,也接觸過民間建築的彩畫,但相比於正規的官式彩繪,可謂不入流。從古代建築繪畫的淵源、知識、技巧,色彩的調配等等,張呈運都一無所知,身邊的同行沒少嘲笑過他。

  有一次,張呈運拿著小毛筆,苦練技法,一個早入行幾年的同行看到之後嘲笑道,“看你笨的,你一輩子也學不會。”面對嘲笑和質疑,張呈運不以為然,他把這些都當做前進的動力,發誓一定要學好這門手藝。就這樣,張呈運開始了枯燥但又充實的學習生涯,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刻苦學習,一有時間就翻看古建築彩畫書籍,學習相關的知識,經常晚上一個人跑到工地去,偷偷練到很晚。曾十多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學習瀝粉工藝,稍有失誤就擦掉重來,直到滿意為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著自己的勤奮和悟性,張呈運終於掌握了這門古建築彩畫技藝,成了一名真正的古建築官式彩畫技師,也獲得了同行們的認可。他所參與修繕的很多知名的人文古跡和富有現代氣息的建築彩繪也讓他在古建築彩畫的行業裡變得小有名氣。

  鐘愛傳統工藝 做民間藝術的傳承人

  隨著張呈運在古建築彩畫領域的漸獲成功,他又把目光投到了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上面。張呈運自小喜愛剪紙,在他眼裡剪紙是有靈性的,是有生命的,是任何現代印刷品都無法比擬的。同時,剪紙作為中華傳統的民間藝術,和古建築彩畫都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張呈運更是感到自己有責任去做一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剪紙這種民間藝術的傳承人。

  就這樣,張呈運在自己家中創辦了藝術剪紙工作室。在古建築彩畫工作之余,張呈運就埋頭於剪紙的創作,制作臘盤,鑽研技巧,領悟其中的門道,對自己的剪紙作品也是精益求精。在他看來,成功和失敗有的時候只是一刀之差,一刀不慎就有可能毀掉整個作品,而自己的作品就是要完美無瑕,把最好的作品展現給觀眾。

  說到對於剪紙以後的規劃,張呈運告訴筆者,他想要結合梁山的文化背景,依托水浒故事,以剪紙的形式制作出一些像武松打虎等作品,並且創作一些有關梁山的地理面貌、新農村新面貌等具有濃厚梁山特色的作品。同時,張呈運還想要成立剪紙藝術發展中心,給留守的農村婦女提供就業崗位,進行剪紙方面的培訓,真正讓剪紙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讓剪紙藝術發揚光大。(通訊員 王益 李繼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