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民間獨特飲食九大碗

民間獨特飲食九大碗

日期:2016/12/16 20:13: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清代、民國時期以來,宜賓(吃,住,游,購,娛)民間凡遇婚嫁喪壽或賀開業、請“滿月”等等。傳統席面多為備辦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說此種“九碗”待客之俗即源於湖北麻城縣孝感鄉。


流行在宜賓民間的此種“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幫”特色,其辣味略遜於“重慶幫”;鹹味稍濃於“成都(吃,住,游,購,娛)幫”;既不似遂寧(吃,住,游,購,娛)、三台、南充(吃,住,游,購,娛)、廣安(吃,住,游,購,娛)等地“小河幫”的以“油炸”為重點;更不像為滿足“鹽巴公爺”和“糖坊老板”口味的“自內幫”以“怪菜”取勝;九個碗幾乎全部都姓“豬”,而配以就地取材的筍片、品芋、腳板苕(亦稱“淮山”、火苕)之類。


四川的“九大碗”據說最初是秋後農民為慶祝豐收面擺的酒席。以後在清代、民國時期,民間凡是婚嫁、喪葬、壽辰、“滿月”、開業等喜事都會設這種酒席。傳統席面多為九種葷菜宴客,此即俗稱“九大碗”或“九斗碗”。而流行在宜賓民間的此種“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幫”特色,其辣味和麻味略遜於重慶;鹹味稍濃於成都稍弱於自貢;甜味次於內江。
  九大碗的特色是蒸菜,以蒸為主:頭碗、蒸全雞、蒸全鴨、蒸肘子、鹹燒白(肉扣)、甜燒白(夾沙肉)、粉蒸肉,配以粉條、竹筍、品芋、苕薯、海帶、時令蔬菜。酒席以蒸和燒、炒、熘、煸形式構成“五碗”,一般只有九個菜,所以稱為“九大碗”。“九大碗”也分低、中、高檔。低檔的一般全為豬肉而無雞、鴨、魚;中檔的有雞、鴨、魚、蹄筋、竹荪等;高檔的除了蹄筋、竹荪、鱿魚外,還有海參、魚翅等等。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僅大換“包裝”,由豬肉為主推廣到以雞、鴨、魚、海產品為普遍,菜式也由九個發展到N個。傳統的“九大碗”現僅殘存於部分農村。其實我也沒見識過農村的“九大碗”酒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