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學習型農民工:從工地小工到“中國古建築營造工藝名師”

學習型農民工:從工地小工到“中國古建築營造工藝名師”

日期:2016/12/14 10:52:30      編輯:古建築工藝

    從工地小工到“中國古建築營造工藝名師”,     從手持鉛筆繪圖到鍵盤敲出兩部長篇農民工題材小說。     請看,在運打拼17年的湖北人劉元亮——     學習型農民工的風采     □記者 吳海濤 樊朋展
每天早上6時30分,劉元亮的鬧鐘准時響起。在一番准備後,他一天的勞作開始了:將買來的新鮮蔬菜、肉食送到工地上,檢查施工中的每個環節……一直忙到晚上。     入夜後,劉元亮會拿出古建方面的書籍,靜靜學習,直到夜深人靜。     “這樣的習慣在1994年,在武漢時就已經養成了。”5月26日,在夏縣的一處出租房內,在運城打拼17年的湖北人劉元亮說,多年堅持自學,是因為古建築是他的興趣。     辍學打工 武漢開啟夢想之源     “讀書那會兒家裡特別窮,沒上完高中,我就決定辍學了。”劉元亮說,之後,他就在家鄉的一家企業打工了。     因為沒有上完學,劉元亮從父母的眼中讀到的是深深的歉意。“但是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從他們那裡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據劉元亮說,他的父親是一名村干部,只要鄉親有什麼困難,都傾盡全力幫助,以致於家庭比較困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親還是收養了一對孤兒。父母親勇於負責、樂於助人的行為給予了他在課堂上難以獲得的精神財富。     因為貧困,劉元亮放棄了學業,早早為家庭生活奔波。可是沒過兩年,他所在的鄉鎮企業不景氣了。1994年,在老鄉介紹下,劉元亮來到了武漢,在一家工地上,開始做水泥工。     武漢夏天特別熱,用塑料彩布搭建的工棚,經過一天的暴曬,加之蚊蟲,入了夜酷熱難耐,令人無法入睡。到了冬季,薄薄的彩布無法御寒,在沒有取暖設備的工棚中,人只能蓋著厚厚的棉被。     “每天,我們就吃些水煮菜,工地上到處都是泥土,搞得人每天都是灰頭土臉的。”劉元亮說,做小工這段日子雖然苦,但也得到了不少鍛煉,在土木建設上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一次閒暇時,他像平常一樣,拿著文學書籍在看。一位老工人看到後說:“既然你有文化,干嘛不去干鋼筋工呢?”     “他告訴我,鋼筋工需要會看懂圖紙,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干。”劉元亮說,這讓他眼前一亮,決定要嘗試這一具有挑戰的工種。     專業的圖紙、復雜的工藝,讓即使上過高中的劉元亮也犯了難。但是打小就愛鑽研的他,悄悄跑到新華書店,買來了工具書,經過半年的“攻堅克難”,劉元亮逐漸成了鋼筋工的主力。勤奮好學的他,一步步得到了施工方的認可,他被任命為工頭。     討薪未果 懷揣五百元河東創業     1998年,按照工程質量的要求,劉元亮和他的工友完成了一個小工程的施工,但工程款卻遲遲無法兌現。     “那個年都不知道咋過的,當時家裡只有300元,我又去村裡一位老人那借了200元,來到山西打拼。”1999年,劉元亮懷揣著500元,來到了號稱“古建之省”的山西,開始了他在仿古建築工程上的創業夢。     劉元亮的家鄉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鎮號稱“中國仿古建築之鄉”。這裡的村民除了務農外,世代相傳的仿古建築手藝也是他們的謀生技能。     “全國有80%的古建築都集中在山西,比如應縣木塔、懸空寺等,而且三晉民間也比較喜歡建造仿古建築。”劉元亮說。     初到山西,在老鄉的介紹下,劉元亮來到運城。安頓下來後,他就開始找活了。接到的第一單生意就讓他賺取了第一桶金——800元。     “從那以後,局面漸漸打開了。”隨後他又以過硬的質量和信譽,負責夏縣新農村建設的設計與施工。     目前,在運城已經打拼了17年的他,所建的仿古建築連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他的仿古建築代表有舜帝陵牌樓等,業務更是擴展到了省城太原。     自強不息 多年自學通古建     2002年春,夏縣泗交決定建一座仿古樓閣,取名攬月閣,政府要求這個仿古樓閣共三層,總高21米。獲此消息,劉元亮立即向夏縣政府提出要求承接攬月閣的設計與施工。     當時主抓工程的負責人對劉元亮的能力表示了質疑。可劉元亮說:“我想和人家比一比,比輸了我也就認了。首先比圖紙,看誰家設計的圖紙更美觀,而且更有技術含量,更實用。這樣對你們建設方不是更有利嗎?”     三天後,劉元亮把方案的效果圖、平面圖、立面圖以及設計理念說明一起送到了工程指揮部,結果得到了一致認可。     高中都沒有上完,咋能完成一項本科生都無法獨立完成的設計工作呢?來到劉元亮的住處就找到了答案,大衣櫥裡、寫字台上堆著一摞摞有關建築方面的書籍。     每到一個地方,當地的新華書店都是他必須要去的地方。每天晚上,無論白天有多累,他總是端坐在台燈下,認真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去問專業人士,或不停實驗。     提及這些,他講起一個事例,那是2000年,他所在的殷祖古建公司承接鹳雀樓最復雜的仿古部分和技術含量較高的彩繪部分。在這個項目上,公司技術權威黃工設計的古建核心環節的斗拱讓他拍案叫絕。然而,事後他得知黃工幾乎沒有上過學,憑著自己的多年刻苦鑽研成了公司的技術權威,他的鹳雀樓設計還獲得了魯班獎和詹天佑獎,這是國家建築業領域設置的最高獎項。     “黃工的經歷對我影響很大。只要堅持努力,無論你出身如何,成功總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劉元亮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