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掌門人徐文榮:建圓明新園是人生最大遺憾
日期:2016/12/14 10:50:19   編輯:古建築工藝“橫店帝國”掌門人徐文榮的創業經歷堪稱傳奇。這位自稱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白手起家,靠著膽識打造起聞名世界的“東方好萊塢”。
如今,橫店影視城每年有100多個劇組拍戲,年接待游客超過1800萬人次。特別是2017年元旦開始,橫店影視城新建的圓明新園秋苑和冬苑將正式對公眾開放,這標志著整個圓明園復建工程全部建成。
近日,廣州日報人物在線記者在橫店專訪了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
82歲的徐文榮滿頭銀發,聲如洪鐘。每天上午8時,他准時來到辦公室上班,一直工作到下午6時,比退休前更忙。
1.收“糞便”賺了1200元
徐文榮的兒女們曾找人做了休息時間牌,在他的辦公室上掛出來。如果是休息時間,希望別人不要來打擾他。但徐文榮通常一周7天都在辦公室。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徐文榮一邊對記者吟詩,一邊展示著他作為傳聞中“鐵腕”人物的威嚴。
午飯時分,他會到員工飯堂和員工們一起吃飯,員工們紛紛起身和他打招呼。
“你聽我說哈”是他用得最多的口頭禅。年過八旬,但徐文榮吐詞清晰,毫不拖泥帶水。對於50年前創業經歷中的每一個細節,他的大腦都能像一台刻錄機一樣將它們准確調閱出來,並精確到某一天,甚至某一時刻。
徐文榮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做生意的,從小他就展示出商業才華。上世紀60年代,他發現地廣人稀的安文山區種玉米肥料奇缺,聽說有一種比尿素肥力還高的農家肥“X砂”(大糞積在馬桶壁上的固狀結晶體)。憑借信息優勢,徐文榮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換糧食”,得到對方同意後,他數次去上海,挨家挨戶收“馬桶砂”,收集了1500多斤“馬桶砂”,運回來交換了1000多斤玉米,賺了1200多塊錢。除留少量給家裡應急外,大部分糧食分給了橫店的低產戶們。不過,這令旁人眼紅,他也落上了“投機倒把”的罪名,經多方說情才算通融過去。此後,他又做起了用廢鉛提煉真鉛的生意。他憑借著當時的土風箱和鐵爐,一路收購到了上海,還用賺來的錢坐了飛機,成了當地的大人物。
2.自稱“秦始皇”
在徐文榮的創業史上,“敢為人先”為他落下“不服管”和“狷狂”的名聲。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地一位鄉黨委副書記曾公開說,我們鄉裡有個人,論本事可以做皇帝,論錯誤可以槍斃。
徐文榮自己也曾對領導班子開玩笑說,“以後我徐文榮要當‘秦始皇’了,我講什麼,你們就干什麼,不聽我的話,就走人。因為這方面的教訓太多了。”
但最令其聲名鵲起的則是被西方媒體稱作“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的誕生。
“我性格不服輸,認定的事情,哪怕再多人反對,也會堅持去做。”徐文榮大手一揮,像一名指點江山的將軍。
1996年,導演謝晉准備拍攝《鴉片戰爭》。他跑了多個城市還是沒能找到合適的地方。
徐文榮記得,他和謝晉在橫店的酒桌上見了面。旁邊人給他介紹說:“這是謝晉。”徐文榮聽後一臉茫然。“你是干什麼的?”“我是拍電影的。”“你拍過什麼電影?”當得知謝晉拍攝的這部電影是迎接香港回歸的歷史巨制,在商海翻騰了幾十年的徐文榮敏銳地嗅到,這是橫店把影視產業做大的絕好時機。他當即向謝晉誇下“海口”:3個月建好影視基地。徐文榮第二天就派了一位副手和他簽約。
3個月後,建築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19世紀南粵廣州街”拍攝基地落成,這是橫店影視城的開端。此後,橫店影視城從此在國內一炮而紅。
1999年,徐文榮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的決定——劇組到橫店拍戲一律免費。當時,集團成員大都對此反對,但他堅持己見,“他們不懂的,影視城一建起來,至少有1:5的帶動效應”。
“老百姓開玩笑說,橫店的明星多如過街老鼠。”徐文榮說。“免費”不僅僅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劇組,更帶活了整條產業鏈。
如今在橫店,有專門的演員公會,這裡常年活躍著4萬名群眾演員。初期橫店影視基地每年的運營虧損高達2000萬,但長遠效益卻顯示出徐文榮的前瞻性眼光。
3.“老爺子”為“復建”圓明園 寫遺言
徐文榮自己的名字也已經在橫店閃耀了30年,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橫店的代言人。
當地的醫院、敬老院,很多都是以徐文榮的名字命名的,一些花園小區也有徐文榮的題字。不同於一些富人通常有很多保镖,徐文榮慣於獨來獨往。當他獨自開車出門,鎮裡的人們都會習慣性地跟他打招呼,隨便聊上幾句。
與當地人的談話,徐文榮是繞不開的話題。當然,他們很少直稱其名,更喜歡用“老爺子”相稱。“在橫店,徐文榮的腳抖一抖,地都得晃三下。”一位橫店的出租車司機笑著跟記者說。
但對於縱橫商海半個世紀的徐文榮來說,2008年開始“復活”圓明園是最讓他感到心力交瘁的一次。也是他受到最多爭議的一次。
“我當時去找銀行貸款,沒人願意貸給我。”徐文榮回憶說,2008年,他在北京開發布會宣布,爭取在2013年將橫店圓明新園建成。但就在通報會後不到半個月,國土資源部在接到有人舉報橫店非法用地之後,正式發函給浙江省政府,要求調查橫店圓明新園項目用地情況 。“當時我就說,橫店不讓建,我到外省去建,中國不讓建,我到外國去建。我遺言都寫好了,圓明新園沒建好,下一代要幫我建。”
“我真沒想到,建圓明新園會引起這麼多指責,甚至辱罵。我一個農民,希望通過建圓明新園,長一長中國人的志氣,揚一揚中國人的國威,我錯在哪裡?圓明新園是我一生最大的文化夢想,可是,它卻給我留下了一生最大的遺憾和傷感。”
對話:建圓明新園不是空手套白狼
廣州日報:投300億元建圓明園,一開始是怎麼想的?
徐文榮:早在十多年前,有劇組想拍圓明園的戲找到我,希望能有洋樓。圓明新園總規劃面積6000畝,真正用來建房子的只有1000多畝。
專家們估算需要200億元。我算了一下,70億元就夠了,剩下130億元是用來回購或仿制圓明園的文物。我心裡就有數了,鐵了心一定要建。為什麼?第一,為國家爭光,為人民雪恥。第二,圓明新園建起來,對橫店的影響巨大,它的意義比建故宮還大得多,經濟效益也一定非常可觀。
回應假文物
一百年後就變文物了
廣州日報:圓明新園建設爭議很大。
徐文榮:2006年5月,有媒體發了一篇文章,引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阮儀三教授的話,“圓明園已經死了。不管在哪裡重建,價值都不大。與其如此,不如將這筆資金用於當前迫切需要保護的古代文化遺產……不如用來建希望小學。”
看到阮儀三的說法,我感到很好笑。圓明園在北京,我的圓明新園在橫店,隔著幾千公裡,侵你什麼權? 你的是文物,我不是文物,怎麼就違反文物法了呢?
很多人說,你造得再好,還不是假的。我說,哪些是真的?只要質量是好的,藝術性是高的,100年後,他一樣也能變成文物。
回應圈錢
從沒向銀行、社會借一分錢
廣州日報:圓明園建設過程中是不是經歷了很多波折?
徐文榮:在圓明園建立之初,有好幾家國外投資機構找我們談。其中,一個小國家在中國的投資機構甚至想出200億元,被我拒絕了。這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項目,它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感情。網上就有人說,徐文榮想利用圓明園來圈錢,是空手套白狼。所以我覺得,募捐必須從橫店開始,從我們內部單位開始。後來,在短短幾個月內,募集資金達到1.24億元。
資金問題是反對橫店的人們常拿來說事的問題,我說過四個“不”:一是不向銀行貸一分錢;二是不向國家申請補助一分錢;三是不向企業攤牌一分錢;四是不向社會群眾借一分錢。資金的來源主要有3個渠道,一是接受社會募捐;二是吸收專項投資;三是上市融資。
橫店生活
消費水平跟美國一樣
廣州日報:你如何看待橫店模式?
徐文榮:橫店模式的核心是社團經濟,宗旨是四共—共創、共有、共富、共享。這是我們獨有的模式。我們原來有40個行政村,現在帶動後又有126個行政村。橫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實際上超過香港的平均水平,和美國人的消費水平持平。
如果有所謂橫店模式的話,就是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和農民工人化.我設計了一條路,三個“三部曲”: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第三產業;從農民到工人再到市民;從農村到城鎮再到城市。改革開放30多年,橫店就是按照這條路走過來的,是成功的。來源:孤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