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哲蚌寺壁畫:西藏壁畫修復的成功范例

哲蚌寺壁畫:西藏壁畫修復的成功范例

日期:2016/12/14 10:42:27      編輯:古建築工藝

“在目前西藏壁畫修復中,這是最成功的一例。”7月26日,在西藏最大的寺廟哲蚌寺,已在哲蚌寺工作十五年的哲蚌寺管委會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副主任洛桑對記者介紹說,“哲蚌寺措欽大殿壁畫保護修復工程,修復後壁畫痕跡,用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修復後將近兩年,也沒出現新的問題”。

 

  哲蚌寺是拉薩市乃至全藏規模最大的寺廟,位於拉薩西郊,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绛央曲傑於公元1416年創建。它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中的甘丹頗章宮為二世達賴喇嘛主持修建,第二、三、四、五世達賴喇嘛均在此坐床,以後五世達賴喇嘛在此掌領西藏地方政教大權。1982年,哲蚌寺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哲蚌寺壁畫在藏傳佛教壁畫藝術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其高超的繪畫藝術為中外學者所青睐,成為世界佛教藝術中的一處奇苑。

 

  措欽大殿(意為“大法堂”)是哲蚌寺的中心,大殿內轉經道壁畫是哲蚌寺初建時最早的壁畫。清代乾隆年間,由於大殿擴建,內轉經道被封住,這些珍貴的壁畫從此不見天日。2010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對哲蚌寺建築維修時,由於大殿內轉經道牆體嚴重變形,需要及時維修加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壁畫的揭取與原位復原回貼工作。

 

  作為首個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獨立設計、獨立組織實施的大型文物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該院選派精兵強將開展工作。

 

  “修復工程比較難,難就難在變形牆體是四層大殿的底層承重牆體”,進行壁畫修復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所研究員郭宏說,“我們在設計理念上進行了大膽嘗試與創新,采取了‘先將壁畫揭取下來、維修加固變形牆體、再進行壁畫原位回貼’的設計思路。從壁畫病害調查入手,貫徹落實‘動態設計、信息化施工’的全新理念,將科學研究工作始終貫穿於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最終將這些壁畫全部安全地揭取下來,並原位復原回貼,取得了圓滿成功”。

 

  哲蚌寺壁畫的主要病害為支撐體變形,地仗層大面積脫落、空鼓、裂隙,顏料層起甲、粉化、脫落,壁畫表面泥漬、煙熏等十余類。因該處牆體變形導致壁畫開裂、錯位、破碎嚴重,且存在大量不規則裂隙,同時操作空間極為狹窄,使得該項工作的難度極高。在劃分壁畫切割塊時盡量選擇壁畫已有裂隙處,以減少切割縫,但隨之而來的是壁畫分割塊極不規則,使得壁畫揭取工作難上加難。

 

  圍繞如何揭取、揭取後的壁畫怎麼修復、采用什麼材料回貼壁畫三個技術難題,工程技術人員對內轉經道壁畫樣品應用X射線熒光、X射線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剖面顯微、激光顯微共聚焦拉曼光譜分析等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全面掌握了壁畫制作材料和工藝信息。最終選擇與原地仗層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1000℃燒阿嘎土作為壁畫揭取後修復、回貼的主要材料。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最低限度干預原則、可再處理原則、修復材料兼容性原則以及可識別原則,修復中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有一幅佛像壁畫絕大部分已脫落,僅殘存下部蓮花座,如果按照通常內地的壁畫修復方法,僅做邊緣加固即可,但這樣的修復不可能得到僧眾的認可。為此,工程技術人員對地仗層大面積脫落處全部進行了修補,但修補處低於原壁畫0.5毫米,然後請寺院高僧及當地壁畫繪制傳統藝人現場考證,依據相鄰佛像和佛教宗教儀軌確定了脫落處的壁畫內容進行補繪,這樣既保證了壁畫修復後的“可識別”性,又滿足了廣大僧眾的情感需求。揭取壁畫的原位回貼、使用原材料工藝加固壁畫地仗層、應用與原壁畫繪畫顏料一致的礦物顏料補色、保持回貼後的壁畫原結構不變,都是為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經過對壁畫內容相關關系以及變形、錯位、裂隙分布的詳細觀察,壁畫揭取切割縫盡可能利用壁畫本身已存在的裂縫,避免了過多切割給壁畫造成新的損傷。

 

  由於氣候原因,在西藏修復壁畫只能在5月份到10月份。該工程從2012年9月份開始,從揭取壁畫,維修牆體,修復壁畫,到回貼壁畫,直到2014年10月才全部完成。

 

  “我們每年五六月份都要回來檢查。”郭宏說,哲蚌寺壁畫保護修復現場工作結束後,一直堅持跟蹤監測。

 

  哲蚌寺壁畫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總計修復壁畫面積966平方米,得到了哲蚌寺廣大僧侶的普遍認同和贊賞,在保護了大量珍貴壁畫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今後西藏地區此類壁畫的修復提供了典型范例。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