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明坐飛機到保山,再坐汽車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貢山,來到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省騰沖縣和順古鎮。粉牆青瓦的古建築依山而建,溪流萦繞,城水相依,農民在田間勞作,農婦在洗衣亭搗衣,鄉民在約百年歷史的和順圖書館讀書看報,一派寧靜祥和。在西南國門,有這樣一處古建、生態、民俗、人文如此完好鮮活的古鎮,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
或許是因為騰沖在400多年前就對外開放,鄉民走出國門,到緬甸、歐洲、美洲進行邊境貿易,今天,這裡的文化與旅游產業的開發經營思路也是超前的,以民間資本拉動為主。3年來,騰沖縣財政對文化產業投入2.6億元,民資投入高達6.97億元,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文化產業投資格局。
如果把和順比喻成一塊千年古玉,它就是由民間資本養潤的。滇緬抗戰爆發後,和順人出國走夷方的經濟動脈被切斷,當年輝煌的古鎮一直沉寂至今。
2003年,雲南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柏聯集團與騰沖縣政府簽約,取得了和順古鎮景區40年的經營管理權。
現在古鎮開發有3種比較讓人失望的類型:一是古鎮失去了淳樸的民風;二是古鎮的商業無節制發展;三是在古鎮上建造了不少“假古董”。而和順雖然交給了民資開發,卻沒有讓人失望。柏聯集團按照“文化、民俗、田園風光”的思路,較好地處理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
艾思奇等名人故居、宗祠、寺廟、洗衣亭、照壁、巷道等古建築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有些還融合了東南亞和西方建築風格,非常罕見。鎮裡的古樹農田也被納入保護范圍,鄉民沒有被遷走,民風民俗原汁原味地展現在游客面前。“我們是一個活著的古鎮。”和順小鎮保護委員會主任王達三說。
和順200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名鎮”,2006年又入選“中國十大最美麗村鎮”。
清華大學文化產業中心主任熊澄宇、皇甫曉濤教授等在騰沖考察時,把和順開發保護稱為“和順模式”,認為柏聯集團開發和順,破解了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的難題:經濟和人文的矛盾、經濟和環境的矛盾、求同和存異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