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30年尋遍武漢三鎮摩崖石刻 整理成書
日期:2016/12/14 10:52:11   編輯:古建築工藝
當你和你的朋友在三鎮各處見到一幅幅精美的石刻,或碑文,或摩崖,你肯定想知道是誰寫的、誰刻的,哪個年代的,有什麼意義?昨天出版的蔡華初《千年刻石話遺真》中都能找到圓滿的注解。
這本武漢目前唯一的摩崖石刻專著中,收集各種石刻拓片150多幅,有龜蛇山上的摩崖石刻、有三鎮裡弄的園囿碑刻、有宗教寺廟的佛頭銘、還有上個世紀初武漢工業發達時期的工廠界碑,更多的是藝文碑、記事碑和各種墓碑等。這是作者蔡華初30多年巡訪三鎮各處,搜集整理出來的。
60歲的蔡華初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收集整理摩崖、石刻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對武漢晚報記者說,“30年來,我收集整理的石刻拓片有1000多幅,這些拓片散落在武漢三鎮的居民區、長江漢水碼頭邊、山頭、寺廟等處。這些石刻不僅見證和記錄了武漢千百年來的民生、經濟文化興衰,也承載著荊楚大地千百年來的發展史。”
翻開《千年刻石話遺真》,從三鎮東面的洪山開始,一幅幅摩崖石刻拓片展現在眼前,“東巖”的石刻拓片得知,洪山至蛇山曾經被稱作東巖、東山,山上的“棲霞巖”“清嘯”“蛇山頭”“湧月台”等石刻告訴人們,在千年前,這裡已開始了文明生活。江北漢陽的龜山,曾經叫大別山,一般市民都不曾知道,山北麓的那塊刻石足以證明,重修漢陽晴川閣時,曾經出土了一副“荊楚雄風”的巨型石刻,是乾隆35年四川人李拔的手書,此人在湖北任職時大興水利,造福於民,讓荊楚百姓紀念至今。藏在江夏區八分山白雲洞景區的眾多石刻,“雷閃洞開、水流雲在”等就更少有人知道了。
蔡華初說,三鎮的石刻不僅用來歌功頌德、昭告後世,還可攢言記事、證經補史。蔡華初展示一塊在漢口一個老裡弄收集的“義犬紀念碑”,那是當年在漢口租界,一戶外國人家的狗,咬傷了人被市民打死,狗的主人硬是逼迫打死狗的市民為狗辦喪事、立碑刻字才罷休,這是落後的中國遭人欺侮的鐵證。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