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民間文化最後防線 記者專訪馮骥才
日期:2016/12/16 18:04:37   編輯:古代建築馮骥才是作家、畫家,而近年來,他的名字更多地與“民間文化遺產”聯系在一起,他的身份則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為搶救民間文化,他在全國各地奔走呼吁,為籌集資金甚至賣出了自己的畫作。
采訪中,馮骥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
遼寧日報 2003年,您率先發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並著手普查中國民間文化家底。經過這幾年的普查,您有哪些感想?
馮骥才 我在感慨我們家底豐厚的同時,也慨歎遺產消逝之快。我們的搶救速度遠遠跟不上瀕危、消亡的速度!大規模的開發,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民間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等,是中國民間文化瀕危、消亡速度日益加快的主要原因。
遼寧日報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失去我們文化的靈魂?
馮骥才 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和現代商業文明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須特別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傳承了幾千年,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重要基因。留住這些文化,不只是留住我們的美好傳統和精神財富,更是為了民族的未來。
遼寧日報 在第九屆山花獎頒獎典禮上,我們看到一些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正在搶救、傳承中,如雕塑工藝、金屬工藝、抽紗刺繡、面塑工藝等,中國的鄉土工藝美術現狀怎樣?
馮骥才 中國的鄉土工藝美術面臨著更加嚴重的丟失問題。鄉土工藝美術是廣大老百姓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羽毛、木頭、草等自然物制作而成。老百姓農忙時干活,農閒時進行創作。現在因為農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批農民到城市打工或自己做買賣,不再從事民間藝術的創作。一些農村拆遷,與原來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元素也發生了變化或隨之丟失。同時很多民間藝人並不知道民間藝術的真正價值,從而忽略了對它的保護。
遼寧日報 近幾年,一些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走出封閉狀態,登上了城市大舞台,您怎麼看?
馮骥才 原生態歌舞並非不可以轉化成現代藝術的營養,但是,它最重要的意義是在那塊土地上的存在,都跑到大城市的舞台上了,原生態實際上就死亡了。如今,作為當地百姓生活一部分的原生態部分已不多了,更多的變成了旅游產品。
遼寧日報 近年來,中國古村落游客日漸增多,但有一句流行語叫“文化空巢”,我們怎樣理解這句話?
馮骥才 中國有2800多個縣,19000多個鎮,行政村有60多萬,而真正有流傳價值的古村落起碼有幾千個,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及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都在農村,中華文化的根在這裡。在無度的旅游開發和金錢欲面前,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正在退出我們的視野。幸而還有一些古村落,很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這些村落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如西遞、宏村、烏鎮等,但不少房子是空的,實際上是一個“文化空巢”,沒有了血肉和靈魂,只是一個旅游區,而不是作為一個生命來對待。如果這些古村落沒有了,民間文化也就沒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消逝了,古村落是民間文化最後的防線。
遼寧日報 從最早呼吁設立中國的 “文化遺產日”,到帶領中國民協組織實施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作為一名民間文化守望者,您認為對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最重要的是什麼?
馮骥才 最重要的是要喚起中國人民對文化遺產的情懷。只有人民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