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走近中烏“聯合考古”隊裡的中國考古人

走近中烏“聯合考古”隊裡的中國考古人

日期:2016/12/14 10:51:04      編輯:古建築工藝

     正在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當地時間21日下午,習主席還來到布哈拉古城,參觀了這座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歷史文化名城。

  駝鈴聲聲,黃沙漫漫,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古代中西方的交流與互動。從2012年起,一支由10多人組成的中國考古隊便與烏方學者一道,開展對絲綢之路的考古發掘工作。他們便是習主席提到的開展“聯合考古”裡的中國隊,也是中國考古機構赴絲綢之路境外地區考古的第一支隊伍。

  從出訪“偶得”到國家級考古機構第一次走出國門

  明鐵佩遺址(Mingtape),在烏茲別克語中有“眾多土台”之意,是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一處重要的古城址。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者曾對此進行過初步的考古工作。而此次中烏聯合考古隊的到來,是該處遺跡學術研究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對此,聯合考古隊的中方領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形容這個項目的達成,源於一次出訪“偶得”。

  “2011年,我隨中國社科院來到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進行訪問。一個周末,我在參觀路上看到一處‘考古研究所’的牌子,便請假離隊前往。當時,正碰上一位研究人員在整理出土文物。經過攀談,對方得知,我們也在做周邊國家絲路考古的工作,並願意與他們合作。這位研究人員隨即聯系了他們的所長,當日雙方即達成合作共識。”王巍說,這位叫馬特巴巴耶夫的研究人員,就是隨後中烏聯合考古隊的烏方執行領隊馬特巴巴耶夫教授。

  201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開始了在費爾干納盆地的聯合考古工作。

  “這是我國家級考古研究機構第一次真正走出國門。”談到此,王巍倍感振奮,“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十幾個國家考古隊來到中國,帶來了70多個合作項目,卻沒有一個中國的項目走出去。”

  王巍還表示,這次聯合考古充分展示了中國田野考古的技術、思想與理念,增進了中烏兩國學者的交流與互信,更彰顯考古學在保護與研究中亞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影響力。

  從“考古鑽探”到“勘探技術”,中國考古驚艷海外

  自2012年起,中烏聯合考古隊先後四次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對明鐵佩遺址的時代、性質、演變等有了初步認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獲。

  “這些極大豐富了我們對絲綢之路沿線遺址內涵的認識。”中方執行領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教授朱巖石告訴記者,在此次考古行動中,中國的考古技術和能力更是“大顯身手”。

  “由於各自考古理念的不同,最初我們和烏方的考古學家是分區作業,但在進行當中,中國的考古技術不斷吸引著對方,最終他們過來向我們學習請教。”王巍說,“比如我們的‘探鏟’鑽探技術,已經用了近百年;測繪技術、三維快速成像技術等,令烏方學者叫絕。”

  王巍表示:“田野發掘是中國考古一門獨特的手藝。我國文化遺產豐富,田野發掘中的各種復雜情況也比國外多得多,這為我們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目前,中國考古的科技水平可與一些歐美先進國家比肩,有些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這次合作考古的過程,也是友誼不斷建立、信任不斷建立、合作不斷建立的過程。學術可以不斷討論,尊重更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朱巖石說。

  中國考古:從“神秘的存在”到“蘇醒的巨人”

  “歷史悠久的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源遠流長的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亞歐各國、各地區人民友好交往的友誼之路、和平之路。考古工作正是印證這段歷史、提供實物資料,喚醒沿線國家的文化認同。”王巍說。

  王巍認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文化建設應當首當其沖,這也是體現絲路精神的所在。

  “在四年的聯合考古工作中,中烏人民更結下了友好的情誼。”朱巖石說,“在我們居住地周圍,哪家人舉辦婚禮都會邀請我們的隊員前去,像對待家人一樣。每次我們來烏工作,當地的鄰裡、小孩兒都熱情出來迎接,讓我們在異國他鄉感到溫暖。”

  前不久剛剛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為題,邀請了海內外400余名考古學家齊聚一堂,提升了中國考古的國際話語權,展現了中國考古的良好形象。

  “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沒有什麼比親手觸摸古老文明,更讓我們感到興奮和驕傲的。”王巍說,“今天,中國考古正以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實步伐,逐步得到世界考古學界認可。可以說,今天的中國考古,正在從一個‘神秘的存在’向著‘蘇醒的巨人’轉變,中國考古人願為增強世界人民友誼做出最好的表達。”

(來源:新華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