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技藝:揭秘徽派建築馬頭牆制作工藝
日期:2016/12/14 10:47:07   編輯:古建築工藝走在江西婺源、安徽西遞,隨處可見一座座黑白分明的徽派建築。作為徽派建築特色的馬頭牆,將原有靜止呆板、高大封閉的牆體,賦予了一種動態的美感。那麼,馬頭牆是怎樣制作的,又被當地人賦予了何種含義?
江西婺源縣沱川鄉,從事馬頭牆制作手藝30多年的余師傅在塗抹白石灰。據余師傅講,馬頭牆是用小瓦片壘砌成形,然後用水泥將其加固,待風干後再塗上白石灰,之後手持毛筆進行美化——塗上花鳥等造型的圖案。
“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是對徽派建築的真實寫照。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牆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當你身處高山之山,俯瞰這些一排排鱗次栉比的民居,黝黑的屋瓦、黑白輝映的馬頭牆,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的韻律美的享受。
馬頭牆的制作工藝距今至今至少420年,一代代當地能工巧匠傳承著。然而,這一種獨特魅力的建築手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建造房屋時圖省事,多數購買機器制作好的馬頭牆。”余師傅稱,現在純手工制作徽派建築代表馬頭牆不是很多了,而現在年輕人也不願意學習這東西。
據了解,馬頭牆,又稱風火牆、封火牆、放火牆等等,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其構造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牆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以小青瓦,並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金花板)。
同時,馬頭牆上安各種蘇樣“座頭”(“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鵲尾式”即雕鑿一似喜鵲尾巴的磚做為座頭;“印斗式”即由窯燒制有“田”字紋的形似方斗之磚,但在印斗托的處理上又有“坐斗”與“挑斗”兩種做法;“坐吻式”是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鳌魚、天狗等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