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上博之友”走近山西古建築 博物館社會教育貼近公眾

“上博之友”走近山西古建築 博物館社會教育貼近公眾

日期:2016/12/14 13:21:1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歷經千年依然巍然兀立的應縣木塔、梁思成夫婦發現的唐代佛光寺東大殿、南禅寺……這是一次“打掉圍牆”的博物館之旅,這也是一次對古建築斗拱的“朝聖”。

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築南禅寺雄大疏朗的斗拱

  有的古建築,在邂逅之初便如一道閃電擊中心靈,那些在柱梁鑲嵌中閃現出的雍容華貴頓時封存於記憶之中;有的建築則以一種傾斜的姿態,訴說著國寶保護與地方利益之間的博弈。
世博會中國館的形狀是一個巨大的紅色斗拱——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木結構體系。那麼,中國的斗拱起源於何時?現存最精美的斗拱又是怎樣的?

  由上海博物館“上博之友”與“上博志願者”組成的文物古建築考察團前些天專程前往山西進行了古建築文物考察,“對於研究中國古建築的人來說,這些古建築無一不是聖地——這就是一次‘朝聖’。”擔任考察講解的北大古建築學家李志榮教授說。

  應縣木塔:

  傾斜變形中未禁攀登

  地處山西應縣佛宮寺內的應縣木塔(釋迦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共應用54種斗拱,也被稱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這一建築是現存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全木制古佛塔,1961年即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塔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令人稱奇的是整個建築僅僅是靠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以50多種斗拱的墊托接聯砌建而成,完全不用任何鉚釘。由於歷經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現在這一建於遼代的全木結構佛塔二樓的柱子已明顯傾斜,破裂變形的木頭隨處可見炮擊的重創,塔體如今已病入膏肓:塔身扭曲變形,並有100多處殘損,一、二層明顯向東北方向傾斜……早報記者在現場發現,這樣一處病入膏肓的國寶級建築,目前依然未禁止游客攀登。

  “上博之友”丁毓劼說:“其實木塔的後面有國家文物局禁止攀登木塔的通知,但當地居然只要多交些費用即可攀登,實在讓人意外。”

  當地一些文物專家此前表示,國家文物局的禁止攀登木塔通知其實是在十多年前發出的,但一直沒有得到執行,這還是當地發展旅游的利益觀使然。

  木塔的另一尴尬是如何維修。

  據悉,199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立“山西省應縣木塔維修工程領導組”,木塔大修工程即開始籌備,然而,這一領導組聘請了全國7位院士及其他30余位專家學者,對應縣木塔進行了多次考察論證,主要提出了落架大修、抬升維修、現狀加固等幾種維修思路,但到目前為止,維修思路還未最後確定。

  李志榮說,主要是這一建築的大修方案一直沒有專家敢於承擔,“畢竟近千年的時光,有的構件一動,就牽一發而動全身,沒有人敢打包票可以修。”

  南禅寺:木構建築

  “老大”保存完好

  山西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一處普普通通的河岸土崖上,一座小寺坐北朝南,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南禅寺在如此幽靜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

  寺院主體建築大佛殿是山西省文管會在1950年代一次普查中發現的,並不大,然而在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卻十分重大——比梁思成在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佛光寺唐代東大殿還早。據梁上的墨跡記載,大殿修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中當之無愧的“老大”。“這座建築最初是被其他建築封著的,之所以被發現完全是因為斗拱和梁架結構。”北京大學古建築學教授李志榮說。主殿雖小,但觀者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藝術風格: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直棂窗,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的格調。

  與一些佛寺熱衷於發展旅游不同,這裡完全沒有僧侶,只是由當地文物局派了十來個人住在這裡管理。如今,大殿的神壇周邊已裝上鐵欄桿,守殿的老人也十分盡責。

  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夫婦慧眼識寶

  2006年上海雙年展曾經展出的作品斗拱便是按照1∶1的比例復制自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作為僅晚於南禅寺75年的唐代建築,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與梁思成夫婦密不可分:上世紀初日本人曾斷言中國本土已經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中國人要研究此類建築只能去日本的奈良看唐招提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因此從1932年就開始尋找唐朝建築,1937年6月他們通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中收藏的宋代壁畫《五台山圖》發現了一個名為“大佛光寺”的地方,最後幾經周折,“騎馱騾入山”的梁思成夫婦終於找到地處深山之中的佛光寺。梁思成後來回憶說:“林徽因因為遠視眼意外地在一根梁下面看到“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隨後又於經幢上發現了同樣的句子——上面還刻有“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據此確定了佛光寺的年代與價值。

  佛光寺雖比南禅寺晚建75年,但規模卻大得多,是現存唐代木構建築的范例。

  由於屋頂坡度平緩,站在殿前根本看不到頂面,最搶眼的是檐下每個柱頭上的斗拱,被稱為“雙抄雙下昂七鋪作”。此外,大殿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兩叉手相交的頂點與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與脊搏,是唐時期建築固有規定。

  南禅寺主殿雖小,但觀者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藝術性格: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直棂窗、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的格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