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木——高家堡古鎮
日期:2016/12/15 16:25:41   編輯:古代建築古城南街
位於古城西大街的中國人民銀行舊址
古色古香的東街小巷
張家大院一角
古鎮城門洞
明清至民國年間,這裡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象,如今,這裡繁華退去,重歸質樸。高家堡古城,這座始建於明正統四年的城池,到如今,已然於不知不覺中走過了500多年。
穿過南城牆,沿著悠長的石板路,筆者首次走近這座古城。也許是因荒涼太久的緣故,當年被冠以城內最繁華街道的南街,眼下,也是冷冷清清,在迎來送往無數商客後,也就只有那些個青磚灰瓦、新舊不一的店鋪門面還依舊矗立在那兒。偶爾能在街邊見到一兩個人,也都是接近暮年的老者。
“別看這裡現在這麼冷清,想當年,可是繁華得不得了。”高家堡鎮政府的劉連琪饒有興致地向筆者講述起了他所知道有關於古城的故事。“聽當地人說,從前這裡商鋪林立,每逢趕集之日,人們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湧入此城,那人山人海的,很是壯觀……”
借著劉連琪的描述,一時間,筆者仿佛已能聽到當年那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的叫賣聲,看到那琳琅滿目的商品以及川流不息的人流。
據一些古廟碑刻所錄,明清間,古城內的各色商事字號已達百余家,有當鋪4家,錢莊1處。城內的鹽鹼、皮毛、銅鐵制具、茶葉等貨物往來更是十分頻繁,故而,高家堡古城一度享有“旱碼頭”的美稱。
城內居民多重實業,長於經營。因此,還曾先後出現過新老“四大家族”,顯赫一時。其中,作為“新四大家族”之一的國民黨二十二年伊東游擊縱隊代司令張子英的家就坐落於這南街小巷中。
由於年久失修,通往張家大院小巷一側的牆面已幾近坍塌,眼下全靠幾根木柱勉強支撐。在一聲“危險”的警告聲後,我們迅速地穿過了這段危牆。
來到張家大院門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位於北牆上的一大紅福字,福字左右角各畫以龍鳳,寓意龍鳳呈祥,遠遠望過去,很是顯眼。
院子坐東朝西,屬典型北方四合院結構,院內的房屋結構至今仍保持完好,只是在歷經太多風雨滄桑後,四合院實在難掩破敗之象。
眼下,院內房屋,除正房、一側偏房仍可供人居住外,其余均已廢棄。再細瞅,更是牆根處堆滿各類雜物,屋頂灰瓦處雜草叢生,偶爾見有幾只小鳥棲息停留,在叽叽喳喳幾聲後,也都匆匆飛走了。
雖然,筆者並不知名震一時的張司令最終命運如何,但這座四合院最終被保留了下來。1947年高家堡解放,跟著不久就進行了土改,再之後,四合院就被分給了城內的窮人居住,今年75歲的賀引弟就是這批窮人中的一位,從土改那會兒到現在,她已在這座四合院裡住了50多年。
看到筆者來了,賀奶奶急忙拉著大家往屋裡去,並興致勃勃為我們講起了她對這座院子連同張司令的記憶。
她說:“當年的張司令,還是我們這兒的城防司令,這院子裡,大大小小住著他的老婆、姨太太們。我那個時候才十幾歲,每次遠遠地見到張司令,他後面都跟著一個警衛排呢……”
而據了解,在高家堡鎮內,像張家大院這樣的古式院落還有很多,如北巷的李家大院、東街的盧家大院、西街的韓家大院等。
雖然如今的高家堡城,已難見昔日繁華,但整個古城保存的完整程度還是讓人驚訝不已,現除魁星樓,女牆、垛口、瞭望洞被破壞外,其余建築均保存完好。對此,當地居民都一致將其歸功於神靈庇佑,在他們眼中,高家堡城就是一座極富靈氣的城。
坊間盛傳,抗日戰爭時期的某一天,城內正趕上趕集唱大戲,卻不料遭遇日軍空襲,一枚炸彈瞬間落下,一時間,城中百姓慌忙逃竄,萬幸的是,這枚炸彈掉落在了城中中興樓的觀音廟上,並未爆炸。
於是,居民們一致認為,這必定是神靈顯靈的緣故。
除此之外,據史料記載,城內原本還有座城隍廟,相傳該廟“神極靈應,相傳前代每有邊警,先期鐘鼓自鳴”,康熙駕幸高家堡時感其靈異,敇封“靈應侯”。因此,“城小神靈大”一直被當做是當地美談,城內居民也大都樂於向外來游客講述上述傳奇。
當筆者於樓上放眼遠眺,整座城池盡收眼底。看著被歲月雕琢過褪去了華麗外衣的古城,夕陽下,越發迷人了。因為,在它重歸質樸後,將迎來新生。
隨著近年來古城旅游文化的興起,神木縣也在挖掘相關旅游文化資源,致力於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文化,而高家堡古鎮的打造就是其中之一。
從復建古城四面的城牆、城門洞,按原尺寸規格修建原城牆基址,原樣修復城牆馬道、炮台、垛口、女牆等,到改造城內四條主街道和部分主巷道,逐步恢復東、南大街組成的傳統商業街區,修復重建中興樓、城隍廟等傳統建築…… 可以說,如今的高家堡古鎮,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生。如今,散發在它身上古香古色的氣質,也同樣耐人尋味,令人生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