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慈源寺三殿堂走近新家

慈源寺三殿堂走近新家

日期:2016/12/14 20:59:43      編輯:古代建築
       2006年4月10日15時許,林州市橫水鎮馬店村慈源寺原址上,兩台挖掘機轟鳴作響。一台正在拆除為移動慈源寺而修建的鋼筋混凝土軌道,另一台正在清理安林高速的路基。“拆除掉軌道,清理好平移現場,安林高速就可以正常施工了。”一旁的工作人員說。
  由此向西南望去,三座殿經過一個急轉彎後,成為一條直線,聳立在安林高速劃定的紅線(指規劃的安林高速路幅的邊界線)以外。
  “昨日8時許,三座殿全部移出了安林高速劃定的紅線。至此,文昌閣已移出370多米,大雄寶殿和三教堂移出300余米。”負責此次平移工程的高級工程師趙士永說,“三殿到位後均將作順時針90度旋轉,這可以說是剩余工程的最大難點了。整個工程將於5月底全部完工。”
  款款邁向新家路
  2004年,安陽市至林州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因慈源寺南北地下均為煤礦采空區,擬建的高速公路只能從寺院中部通過,為保護這一民族優秀遺產,河南省政府決定將慈源寺整體遷移保護。大雄寶殿、三教堂、文昌閣這三座文物建築實施整體平移,其余10座建築采取解體組合的方式搬遷。
  慈源寺是目前國際國內平移中最古老的建築。建築物平移抬高與大型設備(如重物)的水平搬運相似,不同的是建築物抗變形能力差,體形大,且建築物平面復雜,與基礎之間有可靠的連接。據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國家文物局古建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委員杜啟明介紹,平移時首先把古建築的牆體、梁柱、基礎進行加固,尤其是基礎加了鋼筋混凝土的腰箍,加固好之後在基礎下建箱梁,把基礎下的土置換出來,建一個鋼筋混凝土的托盤,把整個建築物托起來,托盤底部是鋼板。建築物加固好後,在建築物前面修一條鋼筋混凝土的像火車道似的軌道。平移時在軌道上鋪鋼板,用千斤頂一點一點把建築物頂起來,軌道和托盤之間墊上鋼滾,以減少摩擦力,然後在外力作用下就可以在軌道上慢慢地滑行。最大的一座殿重量將近2000噸,每天僅可以移動十幾米,重量輕的可以快一點。
  歷史上的慈源寺
  慈源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是我國非常罕見的一處融儒、道、佛三教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及中國古代宗教發展史不可多得的實證。杜啟明介紹,慈源寺規模不大,長75米,寬30米,但是建築形式多樣,既有庑殿頂,又有硬山、懸山結構,特別是大雄寶殿,保存許多早期建築的特點。其中,沒有推山的做法在國內現存明清庑殿建築中是很少見的。寺院整體布局規整、緊湊,主要建築保存了許多極具價值的藝術構件,如大雄寶殿、三教堂斗拱上的龍、卷雲等雕刻,屋頂的吻獸及脊飾的圖案造型也極具地方特色。
  尤為重要的是慈源寺融儒、道、佛三種宗教於一體,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佛教建築,祖師殿、關公殿為道教建築,文昌閣為儒教建築,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明確起名為“三教堂”,這種情況在我國現存寺、觀中非常罕見,是儒、道、佛三教在我國歷史上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最珍貴的證據,對研究我國的宗教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文物見證了滄桑
  三座平移建築中,三教堂“走”在最後,工程技術人員指著剛過紅線的三教堂說:“就它最費心。”大雄寶殿由於經過歷代修葺,建築相對完固,而三教堂的建築結構則完全靠牆壁和幾根木柱子承重。在基礎托換時,技術人員對木柱子作了混凝土加固,基礎部位頂進箱梁後,從殿內把原來的基礎掏空,全部澆鑄進混凝土,又在邊牆周圍鑽孔,灌入沙子和水泥漿,加固其整體性。
  就在從內部挖掘地基時,掘出了大量精美佛教造像、瓷片、宋“大觀四年”經幢及早期建築構件、兩尊漢白玉石佛像和一塊經幢碑。文物工作人員從兩尊佛像的風格和形象上認定,它們都是唐代的作品。被發現的經幢碑為六楞石碑,碑文簡單記載了鄉民捐建一座香爐的事,碑文顯示刻碑時間為“大觀四年”。“大觀”是宋徽宗在位時的年號,即1110年。另據了解,在林州市橫水鎮九家莊村有一座始建於金代的斜塔,其碑文上記載了金代大定年間(約公元1161年)一位法名叫智全的僧人主持重修慈源寺轉角殿(即大雄寶殿)的事實。
  關於慈源寺的歷史,《重修林縣志》中曾記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但是缺乏必要的物證。這次發現的3件文物和九家莊斜塔將慈源寺的歷史連綴起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證據鏈條,足以見證這座千年古寺的歷史。
  六難題攻如破竹
  工程進行前期,杜啟明曾對平移面臨的六大技術難題作了預計:三座建築大小不一、共用一條軌道,是目前世界上一次性平移建築最多的工程,操作起來有很大困難;這是世界上首例降坡移動工程,新舊址地形落差3米多,實際落差1.5米,移動過程必將采取降坡滑動等高難度技術措施;所移動的三座建築基礎建築是唐代的,地面建築是清代的,如何確保文物絲毫不受損傷,是技術人員面臨的又一難題。
  此外,慈源寺新舊址之間相距近300米,軌道長度400米,數倍於此前我國國內平移距離最長的廣州錦綸會館102米的移動距離;平移途中三座建築轉身、轉彎的次數至少需要13次,大大超過了以往平移工程的轉彎記錄。
  昨日16時15分,杜啟明和趙士永講,關於三座殿到位後的“大轉身”,他們作出“在運動中調向”的方案。此方案類似汽車倒車,在運動過程中逐步調向。其優勢有3點,前期平移順利走過了兩個大的彎道,已經有彎道變換角度的成功經驗;在施工過程中,不改變原來的受力體系,因為它一直是用兩個軌道調整方向,保證了上部結構的整體安全;此方案實施過程中,可操作性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一旦出現偏差,方便調整。具體施工日期預計在4月20日以後。
  平移體現了和諧
  杜啟明說,慈源寺所有建築均以石材做台基,采用了糙砌的古樸砌築手法,具有結構穩定、防水害的特點。但這種建築風格所用的石頭是不規則的,砌築手法也不一樣,如果拆了復原,很難保持原樣。並且主要建築保存下了許多極具價值的藝術構件,如大雄寶殿、三教堂斗拱上的龍、卷雲等雕刻,這些構建的卯榫都老化了,對“歷史老人”作解體復原,這個手術不好做。綜合考慮下來,為了不擾動建築的原結構體系,最大限度保存這些建築的各種原創特點及這些文化載體上包含的大量歷史信息,決定進行平移。
  而對新址,以及與道路矛盾問題,杜啟明解釋:經過多次地質勘探,發現當地煤礦是散點式開采,有些地方空有些地方不空。慈源寺南北都是煤礦采空區,不適於高速公路通過。而慈源寺搬遷的新址下面不是采空區,可以確保文物的安全,同時也和原址的周邊環境大體一致,有利於以後的旅游開發。
  正如工程人員王秉文介紹,慈源寺的搬遷充分考慮了建築風水(就是建築與地理、生態、文化的交叉學科,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指導建築規劃,使其因地因時制宜的學問——編者注)問題。慈源寺的歸宿也體現了一些建築專家的觀點,一座城市的建築不能跟人沒有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鏈環上。
  三教堂的守護人
  三殿移出紅線,標志著直線軌道平移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連日來加班趕工期的趙士永等工作人員稍稍喘了口氣。
  昨日16時30分許,一工作人員抱著被子,從三教堂走了出來。“由於要看守設備,20多天前我們暫時住進了三教堂內,現在工程進入後期,我們就要搬出來了。”他說。
  走進三教堂內,這個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大殿,被彩條布臨時隔成三間,左邊是“臥室”,右邊是“庫房”。表面看上去像一座老式民房,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大殿頂梁高聳,氣宇軒昂,透出久經歲月的古樸悠遠。
  工程人員的“臥室”簡樸卻又處處透露著現代,幾根鋼管組成的床鋪前,擺放著筆記本電腦,陳舊的桌子上支著一台先進的打印機,“每移動一步,都有很高、很精確的技術要求。”趙士永說。在“庫房”裡,一些設備蒙上一層細灰,“有時候半夜刮風,第二天早上到處都是灰。”王秉文說,自去年12月份進駐工地到現在出紅線,每一步都傾注著他們集體的心血和智慧。將近半年了,他們沒回過一次家,他們覺得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工地食堂殺了一頭豬,大伙兒圍在工棚裡吃豬肉炖粉條。
  “想家嗎?”
  “怎麼會不想?哈哈,但是這個工程我們很重視,公司一個主任和一個項目經理親自住在工地指導。”
  面對記者的詢問,趙士永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離家時,女兒才10個月,前天打電話時,她已經會喊爸爸了。等平移工程結束了,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