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美國青年癡迷中國古建築 定居北京勇敢追夢

美國青年癡迷中國古建築 定居北京勇敢追夢

日期:2016/12/14 10:52:03      編輯:古建築工藝

  來中國尋夢的愛德華,是個金發碧眼、虎背熊腰的外國青年。他每天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和家具,立志要將中國燦爛的文化傳統同最天馬行空、最潮最in的創新理念結合起來。

  “我的心可是地道老北京。”頭上包著美國星條旗頭巾、在秋風飒飒裡一身短打的愛德華對新華社記者說。

  愛德華·敦培三世來自美國東海岸,在知名的薩瓦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後,先後就職於紐約、倫敦和佛羅倫薩的世界知名建築設計事務所。

  2011年,他來到了北京,在意大利建築設計師馬可·卡薩蒙蒂麾下,參與了意大利人在華若干大型項目的設計,從此跟中國結緣。

 

 

  2013年,這個美國小伙結束了跟卡薩蒙蒂事務所的合作,獲得了在美國舊金山的一流建築設計企業的高薪職位。可是回憶起跟北京分別後的日子,他感到,雖然錢多了,可是樂趣少了:開門看不到天天對局切磋的鄰居大叔,走路聞不到臭香臭香的長沙臭豆腐,每天對著電腦做著毫無激情和創意的循規蹈矩的3D模型……

  愛德華記得自己學過的中國詩詞裡有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於是扪心自問:那故鄉在哪兒呢?

  一年後,剛過了29歲生日的他放棄了一流企業的高薪職位,背著他的電腦、梁思成教授寫關於中國建築史的大部頭書,還有一套電鑽工具,回了北京。

  有人說,北京是座日新月異的城市。愛德華卻說,不,不該這樣,有些東西你們不應該變!

  “中國古典的建築,不使用釘子、水泥,僅靠榫卯嵌合就能堅固長久。中國古人蓋房子,很有講究,除了風水,還要考慮朝向、布局,讓住在房子裡的人感覺冬暖夏涼。中國建築上的花紋圖案,每一筆都有講究,象征著吉祥、富裕,或者是辟邪逐惡……”一提到這個話題,愛德華講得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他尤其對中國古典家具著迷。從一把椅子的雕花,到一整面用來切割空間的活動格柵,從街坊屋檐上的一只“行什”,到故宮博物院繁華缭亂的柱頭……他說,美式田園、北歐極簡,在中國傳統木藝前,統統都是笑話。

  “回答你的問題,我來中國,來北京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嚴肅地說,“我夢想學習掌握中國古典建築,包括室內家具的文化和技藝,然後將我自己的創意融合進去,創造一種獨一無二的風格,既充滿超現實主義、有機性的新鮮感,又淋漓盡致體現最精妙的中國傳統。”

  愛德華跟朋友一起租下了鼓樓附近的兩間平房,搭建了一個小小的工坊。他接到的第一個“求助”,是幫房東測量幾間已有200年歷史、搖搖欲墜的老屋、建立3D模型,並復原明清風格、加入現代元素,讓老房子住起來既古香古色又像新房子那麼舒適。

  第二項任務是修復一個已經朽壞折斷的龍頭宮燈。“我也是一邊修,一邊學習中國古典家具的用材啦、結構啦之類的。”接受采訪時,正在給燈柱拋光的愛德華說。

  他還幫助從事流浪動物救助的朋友們做御寒、結實、不怕被破壞的安全貓窩,趁著冬天到來之前安置到各處流浪貓的聚集點。然後,他又幫收養流浪動物的好心人打造又環保又新穎美觀且只收材料成本費的寵物家具。

  “再往下,就是開淘寶店。再來嘛,就是商業機密了。”被街坊們稱為“美國爺們”的愛德華說著,大笑。

  愛德華聽了記者介紹才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就提出支持“創客”、鼓勵創新的政策。“英雄所見略同。”他一邊開玩笑地說,一邊拿出小本記了下來。

  小本上還有他在學的漢語詞匯:“給力”“女神/男神”……

  作為“外國個人”,愛德華在中國需要跟中國具有資質的企業合資,才能設立公司。如何獲得相關的許可、創業簽證、得到天使投資、保證原料供應……他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愛德華說自己也有憂愁的時候,也有媽媽在視頻電話裡哭著求他回家的時候。但是喝瓶門口便利店買的冰鎮“青島”,給自己做一頓辣椒肉醬,酒足飯飽好好睡上一覺,第二天就又是新的開始。

  “(解決問題)一個一個來吧。”他說。

  愛德華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退伍後從當建築工人開始白手起家;母親一邊帶三個孩子一邊去夜校自學,快50歲才當上醫生。現在家裡舒適的宅邸、寬敞的庭院,無一不是勤奮工作換來的。

  這美國青年說,“美國夢”就是縱使出身低微、家境貧寒,只要個人奮斗努力,最後就能取得成就的一種信念。

  “而我的夢想要在中國實現!”他說。

    (來源:新華網  記者:栾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