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記憶:炕圍畫
日期:2016/12/14 10:42:09   編輯:古建築工藝據有關史料考證,炕圍畫藝術始於宋代末期,發展於清朝,興盛於民國年間,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最為盛行。據宋代墓葬考古發現,當時已有炕圍畫的雛形出現,明清時期北方民間就有炕圍畫這種藝術形式存在,影響及應用日益廣泛,民間百姓建新宅、嫁娶,大凡都少不了請匠人畫炕圍子。從目前尚能見到的清晚期和民國時期的炕圍畫來看,它吸收了壁畫的鋪底技術,建築彩繪藝術對其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了影響,特別是一些擅長宮廷、廟宇、亭台樓榭建築彩繪的畫匠,把自己熟悉的圖案、技巧,引入到民間炕圍畫裝飾方面,極大地豐富了炕圍畫的藝術表現力。民間年畫、木板雕刻技術的普及,為民間炕圍畫匠提供了豐富的藍本。民國年間活躍於民間的大批藝人,對炕圍畫風格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據榆林民間手工藝人任今民講,炕圍畫最初是為防土炕牆面脫落而設,最初只在牆面簡單塗抹油漆色彩。後隨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只有實用卻無美感的炕圍子,缺少了生活的情調,於是人們又在白牆上開始畫彩繪,並在圖案上配以花花草草,再用清漆塗刷,既鮮亮,又耐用。而且平日裡如果髒了,還能用濕布擦抹又會光亮如新。
七八十年代本地炕圍畫逐步走向成熟、人們只要建新居、結婚嫁娶等都少不了要繪制炕圍畫。體材多風景、動物或是民間傳說,在畫匠們精巧的筆下將普通的故事構思新穎、加上艷麗的色彩,既起到了美化居室的目的,也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人物畫多取材於歷史典故,話本傳說。一般有“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二十四孝”等;有的是各種“選段”的集錦式“會串”,有的則以“連台本戲”表現。花鳥畫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畫空內容,常畫的有:牡丹富貴、孔雀開屏、鵲鬧冬梅等。山水畫多為高山奇峰、飛瀑流泉、碧樹煙雲。風景畫則多是各地名勝:北京的頤和園、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蘇州的園林、桂林的山水,以及由此變化而來的青山碧水、樓台亭閣、長橋曲欄、綠樹白雲構成的各種畫面十分精美,且構圖也都各有寄寓。
炕圍畫與人朝夕相伴,在居家裝飾起著美化的作用,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方面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尤其對有少年兒童的家戶,在藝術審美取向和啟蒙上有著潛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在這些多姿多彩的炕圍畫中,人們可以讀到歷史和風俗、社會與生活,還可以體會到來自民間的鮮活旺盛的創造力,更加能感受到它那率直天真、質樸熱烈的藝術風格。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的生活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裡樓房取代了平房,高檔床也代替了土炕,沒了炕這一載體,炕圍畫也就逐漸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所以在那一時期後,曾經家家戶戶可見到炕圍畫也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消融於歷史的長河中……來源:神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