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邯鄲古跡之一 帶您走近武靈叢台
日期:2016/12/14 13:01:2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邯鄲
歷史悠久
“武靈叢台”為戰國期間趙武靈王——趙雍在位時期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趙武靈王建台目的,是為了觀看歌舞和大型的軍事操演。史載叢台上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列國。現存叢台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高三層26米青磚築就,分上中下層。
由於世事變遷,叢台多次遭災,最後一次大修在1964年到1965年間。此次大修,把原亭閣上的灰瓦換成琉璃瓦,使得叢台更為壯觀。
近日,在叢台公園管理處何樹增處長的引領下,記者走進這座千年古台。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清末改稱“財神廟”,1922年秋,重修時改名武靈舊館,是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現為趙武靈王展室。室前的小亭名“回瀾亭”,建於1931年。在叢台次層的西南側還立有民國年間(1922年)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何遂,為1922年叢台修復竣工而撰寫的《叢台集序》碑。此集序碑主要記敘了叢台歷史的悠久、名稱的來源和位置、修建的概況和各景點來歷。
叢台的頂層原是平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交戰中據此者勝。流傳很廣的“二度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後訣別就在這裡。
叢台上的古槐,相傳是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個春秋。據1939年《邯鄲縣志》載:“台上有古槐一章”。
武靈叢台遺存碑刻介紹
兩千多年來,聞名遐迩的武靈叢台,曾招來歷代政客顯貴、文人騷客登台懷古,題詩賦詠,言志抒懷。有確切記載的就有50多首,這些詩、詞、賦,抒發了作者的情懷,描寫了叢台的滄桑,也記載了邯鄲的歷史興衰。
第一層南北各開一門,進南門,高階上一碑赫然聳立,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61年9月游叢台時所寫的七律。“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射騎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此詩有景有情、有典有實,概括了邯鄲古往今來,氣勢雄渾,堪稱力作。
碑陰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武靈叢台”,為近代冀南書法名人李鶴亭所書。從北門沿著
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1750年9月清代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寫有《登叢台》的一首律詩:“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霁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闾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
叢台第二層的西側,立有《叢台集序》碑,是黃埔軍校總參議、教官何遂1922年任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駐邯鄲期間,叢台修葺竣工時為之撰文。文中記述了叢台歷史之悠久,名之來源於位置,修建概況及台上之景點。兩塊碑並為一體,文字千字。
在叢台的上層“據勝亭”台壁周圍鑲嵌著七方碑碣,有明代監察御史張成仁的七律《登叢台》,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舉人李世昌的畫蘭等,這些碑碣及其詩詞、繪畫和镌刻都頗具獨特風格。
在園內碑林的東北角,保存著全國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銘,是1973年在邯鄲大名縣萬堤農場挖掘出來,其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為唐代墓志銘所罕見,為全國已出土的墓志銘中最大的一方,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據了解,何弘敬為唐代末期魏博節度使,此墓志勒於唐代鹹通六年,即何弘敬卒年。墓志及蓋均為青石質,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廬江何公墓志銘”,四周有四殺浮雕獸面紋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紋飾,雕工精美、神態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