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水上神堂
日期:2016/12/14 13:12:3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名山聖水,多藏於人跡罕至的地方,若要領略它的風采,往往需經一番跋涉之苦。廣靈水神堂卻不同,它位於廣靈縣城東南一裡,從縣城中心出發,幾分鐘便到。
當地傳說,水神堂為明代燕王朱棣與殘元戰斗掃北獲勝後所建。朱棣當年為什麼要建水神堂,是還願還是祈福?隔著遙遠的時空,我們不妨做一大膽的揣測,朱棣掃北,雙方經過一年的“拉鋸戰”,給百姓造成很大痛苦,再加上廣靈十年九旱,於是朱棣良心發現,祈求上蒼風調雨順,造福百姓,遂建水神堂。關於廣靈水神堂最早的記載,見於明正德年間的《大同府志》:“壺山,在廣靈縣城東南一裡。平地一山,山下亂泉湧出。其水與壺流河水合流如壺,故名。上建‘豐水神祠’。”據此,水神堂的可知歷史至少已有500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古鐘銘文記有“廣靈縣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稱的最早記錄。
廣靈水神堂不僅山奇,水奇,且與廣靈縣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相聯系。可以這樣說,水神堂是廣靈縣的一部“自然神書”,要了解廣靈縣,得從閱讀“水神堂”開始。9月30日上午,記者來到廣靈縣,在瑟瑟秋風中,翻開“水神堂”這部“神書”。
八合院建築史上罕有
壺山滿是綠樹,四周環水,遠遠望去,就像一個綠色島嶼浮在水中。山南一條玉帶似的石砌拱橋,將記者引到水神堂的山門前。山門正上方懸有清乾隆年間廣靈知縣朱休度題“小方壺”的豎匾,此匾有畫龍點睛之意,意在告訴人們,這裡的景物,可以與山東蓬萊仙島“大方壺”相媲美。水神堂所在的壺山,山頂為圓形小山包,由火山噴發後的巖漿堆積而成,遠看就像日本的富士山。
水神堂建築群始建於明,清代重修,總體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十三四米,建築面積僅900平方米,但就是這彈丸之地,建築布局卻設計奇特,容納了一座建築物40多間的完整廟宇:采用南北中軸線,山門、鐘鼓二樓、觀音殿、九江聖母祠、文昌閣等一應俱全。中間主體之外,門、廊、廳、室八面環築,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典型的外觀八合院更是建築史上罕有,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古建園林代表作品。2006年,其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得山門,是一處不大的院落,聖母殿坐北朝南矗立在中軸線上。聖母殿亦稱豐水神祠,供奉的是九江聖母,即龍母,是一位專管江河湖泉和刮風下雨的水神。聖母殿東西牆各有一幅壁畫,東牆壁畫稱為“龍母出宮降雨圖”,描繪的是百姓祈雨,龍母下凡指揮各路神仙布雨的場面;西牆壁畫是“雨後回宮圖”,描繪的是雨後龍母回宮,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慶場面。東北隅為文昌閣,東南隅建有七層玲珑磚塔一座,平面呈八角形,仿照木制結構雕有斗拱、門窗、脊飾、塔剎,比例適度,雕技高超。
水神堂院內南北開門外,余六面均建三間式組的廊廳、廂房或配室,可供居處,又互相連接,使整個建築群保持了統一和諧。志書記載,水神堂作為廣靈縣的一方勝境,歷經磨難,損則修之,毀則建之,最後仍以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園林建築群,頗具江南水鄉風光特色,成為干旱北方的一道奇景。環山皆泉如沸如噴
清康熙本《廣靈縣志》載:“壺山,旁無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土庵。內有石井,其水每從座下獅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腳下流出。其空靈神異,駭人聽聞。且環山皆泉,如沸如噴,猶如萬斛珠玑……”水神堂的導游告訴記者,水神堂是“豐水神祠”與“大土庵”的合稱,原來水神堂的主泉眼在聖母殿的大土閣下,一泓泉水常年從一石獅口中噴出,但不知哪一年,山頂石獅口中的主泉眼消失了。
推薦閱讀:
陝西黨家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
瞿昙寺壁畫 永恆的文化瑰寶
牌坊:中國式紀念碑
廣東罕見水碉樓 似“捆綁火箭”
說起廣靈水神堂壺山石刻,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清代廣靈知縣朱休度。朱休度出身書香世家,是清代著名學者朱彝尊四世侄孫,乾隆五十四年以薦授山西廣靈縣知縣,嘉慶元年秋因病去任。他是清代廣靈知縣中惟一錄入《清史稿·列傳》的著名人物,“待人以誠,人亦不忍欺。周知民情,訴曲直者,數語處分,民皆悅服”。
朱休度愛好詩文,在繁忙的公事之余,游走於廣靈的山水之間,水神堂是他經常光顧之地。清嘉慶元年秋天,朱休度上書朝廷,請求病退,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臨別之際,廣靈百姓懇求他留在廣靈,但朱休度去意已決,後當地百姓請匠人畫了《壺泉垂釣圖》,刻在他經常垂釣處的石壁上。此畫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現已不存,但記者推開水神堂的北門,在朱休度垂釣處,仍然能看到後人專門為紀念朱休度功德而镌刻的“臥雲釣台”四個大字。有水方能垂釣,此四字或可視作對塞外水鄉的又一注解。
推薦閱讀:
陝西黨家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
瞿昙寺壁畫 永恆的文化瑰寶
牌坊:中國式紀念碑
廣東罕見水碉樓 似“捆綁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