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沙面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2:42:5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沙面位於珠江岔口白鵝潭畔,占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憑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雇工修護河堤,填土築基,形成沙面島。英、法兩國在島內分設領事館,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基本完備,建築主要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主宅,另外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游泳場等,其住戶多是各國領事館、銀行、洋行的人員以及外籍的稅務官和傳教士。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築,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沙面大街54號的建築,原是匯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築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牆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沙面大街48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築,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牆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規模雖小,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仿哥特式。
建國後市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管理。
該建築群於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廣州沙基慘案紀念碑
廣州仁威廟
廣州華林寺羅漢堂
廣州陳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