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日期:2016/12/14 12:41:2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AAAAA)——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中國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
清源山,又名泉山、北山、齊雲山,泉州城北之屏障,“泉州”因山而得名,是著名道教聖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拔498米,山勢雄偉、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包括有老君巖、九日山風景旅游區、伊斯蘭教聖墓、少林禅寺和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等主要景區,其自然景色秀麗,文化內涵深厚,元代時即被贊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
清源山始於秦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遺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跡。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世界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護最好、位於最東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九日山祈風石刻”;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殁葬於此的伊斯蘭教聖墓及其旁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歷史上儒、道、佛三教競相占地造宇修行羽化,使清源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閩南著名的游覽勝地,是名副其實和世上罕見的宗教聖地和文化名山。
老君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巖是我國現存最大、雕刻技藝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是景區的重要景點之一。石像雕於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取自巨型天然巖石雕琢而成。其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千百年來,歷經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與大自然渾為一體,見證了清源山宋代時期道教文化的興盛發達。
九日山風景旅游區
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南安市豐州鎮,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山勢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峥嵘,綠樹掩映搖翠,風景優美,唯清泉、綠樹、雲巖於幽幽中別出一個靜虛之地。“山中無石不刻字”,自唐以來名人高士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留有唐代名賢秦系、姜公輔等在此隱居的歷史遺跡,荟萃百世文物,歷代名人題刻甚多,至今尚存75方,具有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是一座天然的書法展覽館。而最富史料價值的是北宋至南宋泉州海交史跡的祈風石刻,它是泉州地方官吏為番舶舉行祈風典禮的記事石刻,為古城泉州歷史繁榮直接證物,也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極其重要的歷史見證、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伊斯蘭教聖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
坐落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的靈山景區內,據載唐武德年間(618-626年),伊斯蘭教穆罕默德遣三賢沙仕谒、四賢我高仕來泉州傳教,後卒葬此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墓地亭中有兩座花崗石雕的長方形墓蓋石,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墓後半月形回廊環抱墓室,幾根造型特異的唐代廊柱。回廊正中有阿拉伯文石碑刻,記載了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聖賢修墓的過程。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也到此起航拜谒,並在聖墓旁立下“行香碑”以作紀念,是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千百年來,這座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教歷史文物,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南少林寺
我國南禅宗名剎
南少林武術發源地
坐落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岳山麓,原名“鎮國東禅少林寺”,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全國歷史上有名的“七大少林叢林”之一。相傳為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方圓500畝,依山而起,規模龐大,殿宇宏偉,香火旺盛,武風淳樸,寺因武顯。南少林武術以禅入武、習武修禅,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歷代高僧名師輩出,聲名遠播海內外。千百年來,古寺歷盡滄桑,雖歷經幾番興衰榮辱,其恢宏氣勢猶存,宏偉的大雄寶殿前的石埕上,兩株數百年的古榕參天,猶如立定的羅漢巍然不動;憑欄而立,心緒寧靜,泉州城區盡眺眼簾。
錦繡莊民間藝術園
福建省旅游發展重點項目
福建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海峽旅游文化產業集群對接的發展基地
位於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山麓泉山路中段西側,與老君巖、泉州西湖、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博物館相鄰,是泉州旅游文化觀光精品線路上的明珠——文化旅游購物中心。園區立足閩南民間傳統文化,以“南工藝、南戲、南建築、南音、南少林”獨具的“五南”為特色,遵循傳統與時尚、動態展示與靜態展示、閩台人文與風俗相結合的理念,集閩台工藝美術品展示、閩台民俗風情表演、閩台特色餐飲等休閒、購物、會議為一體,展現閩台一衣帶水的文化血脈,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旅游文化體驗,不斷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努力向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