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二道關長城與鹞子峪城堡

二道關長城與鹞子峪城堡

日期:2016/12/14 12:57: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懷柔境內的黃花城長城是明長城的又一處精華所在,它氣勢雄偉,構築精細,集奇險於一身,是北京長城段的一處重要關隘。

    黃花城歷史曾稱為黃花鎮,黃花城關被稱為頭道關,它是外省通往京師的要沖,也是拱衛明皇陵的門戶。在黃花城關遺址北側的巖石上,至今還保留著明萬歷年間刻寫的“金湯”兩個大字,足以顯示出當年關口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加強皇城的軍事防御,黃花城北面又延修了一段長城,這段長城被稱為外長城。距頭道關北約二公裡處,建置一關,稱二道關。如今,二道關隘口已不復存在,而當地村落卻因此而得名。

    二道關村現有村民400余戶,全村房屋沿山腳下建成,林木環抱,環境幽雅。村前面山上有連綿起伏的古長城,村內還有多處文物古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鹞子峪城堡。


    鹞子峪為二道關所轄,古時該地曾有猛禽鹞鷹出沒,故名。鹞子內峪建隘口一座,據《四鎮三關志》和《西關志》載:“鹞子峪口,正關一道,城樓一間,水道二空,擋牆二道,敵台二座,明嘉靖二十三年(1595年)建,寬漫,通眾騎,極沖”。現在,隘口西南烽火台尚存,隘口已毀。

    鹞子峪隘口東側北坡處建有一城堡,建於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磚石結構,南牆長102米,北牆長91米,東西牆各長78米。南向開一城門,門洞上鑲嵌一漢白玉門額,上書“鹞子峪堡”四個字,城堡保存完好。

    關於鹞子峪城堡的作用有兩種說法,一是屯兵,二是養馬,但都缺乏確切的依據。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年修建城堡確為軍事防御所需,《四鎮三關志》上就有關於夷部入犯鹞子峪的記載,古老的城堡曾經歷過刀光劍影的浴血厮殺。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明朝滅亡,清朝取而代之。隨著疆土的鞏固,戰事逐年平息,長城的軍事防御作用也日漸削弱,駐防的軍隊也撤離了長城,黎民百姓開始在長城腳下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鹞子峪城堡內最多時居住40余戶人家,130多口人,現僅剩十五、六戶,許多人家蓋了新房。城堡內的一棵古槐樹已有幾百年的樹齡,仍枝繁葉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1984年,鹞子峪城堡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二道關村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文物古跡,開發建設了旅游區,並開展了民俗旅游接待,古老的山村煥發了新的生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