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诏安古建 看歷史文化古跡
日期:2016/12/14 12:48: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1)南诏鎮西關武廟。位於南诏鎮西門社區。清順治初年建置西覺寺。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界”,原奉祀於懸鐘城石橋頭的關羽神像移祀該寺,改為關羽祀典廟。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先後修建。面積450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天井、拜亭、大殿、後天井和後殿組成,並帶南北廂房各4間。大殿面闊3間,進深3間,圓形石柱。拜亭方形石柱。大殿祀關羽,後殿祀諸佛。新中國建立後,廟移作工廠,部分房屋改建。至1996年未修復,後天井嵌牆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碑刻1方。
(2)南诏鎮城隍廟。位於南诏鎮西門社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九年(1530)始建,清代重建。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門樓米、中殿、主殿組成。主殿硬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前置拜亭。結構復雜,以門樓為最,保留了閩南古代連珠疊斗式做法。雕梁畫棟,脊飾尤為華麗。
(3)南诏鎮懷恩古井。位於南诏鎮西門社區。武廟南側巷內。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懷恩縣時開鑿,故名。井深約7米,直徑約2米。上築井台,高55厘米,條石砌成,上刻菱形圖案。井面覆蓋半月形石板,圈出井口。井口最寬處為72厘米。井旁西牆上嵌有镌“懷恩古井”四字隸書石刻,但無年代銘款。井今仍為居民所汲用。
(4)南诏鎮石牌坊群。明代石牌坊群。南诏鎮從縣前街到東門中街,跨越西門社區、城內社區和東門社區,連綿七百米的古建築民居群中,保存著較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七座,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委員來诏安考察時曾斷言:“如此密集、完整的石牌坊在國內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5)南诏鎮靈侯廟。位於南诏鎮東門社區。明代縣文物保護單位。俗稱東門廟,祀靈佑侯(唐開漳功臣李伯瑤)及其夫人。廟占地面積489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門樓、拜亭、大殿構成。廟前有埕,可容千人。
(6)南诏鎮青雲寺。位於南诏鎮中山西路尾北側。清代縣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始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8)重修。祀千手觀音和十八羅漢。寺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門樓、大埕、東西廂房、兩廊、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門樓在東側,坐西向東,面闊二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有清乾隆戊戌年刻的“青雲寺”石門匾一方。
(7)南诏鎮功臣廟。位於南诏鎮東城社區。清代縣文物保護單位。原名祈山廟。宋淳佑年間(1241—1251)始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光緒已亥年(1899)重修。祀陳元光部將祈山聖侯歐哲和武德侯沈世紀,後殿祀諸佛。廟坐北向南,由門樓、拜亭、正殿、西廂房、後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
(8)南诏鎮玄天上帝廟。位於南诏鎮東北社區。清代縣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嘉慶二十年(1815)、同治八年(1869)重修。祀玄天上帝、諸佛。廟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有前殿、後殿和天井。後殿為雙樓閣,硬山頂,用鼓鏡形柱礎。廟內保存明代題匾和歷代重修碑刻6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