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鐘鼓樓

鐘鼓樓

日期:2016/12/14 12:55:1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聊北京的事兒,不能不說說這鐘鼓樓。

    鐘鼓樓是北京城的一大標志性建築。凡舉有關描寫北京生活的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它們的倩影,人們一見就感到很親切。您要是走近它們,會更加深切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鐘鼓樓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端終點,紅色的鼓樓在前,青灰色的鐘樓在後。兩樓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顧名思義,這鐘鼓樓是報時用的。它始建於元代,那時候還沒有鐘表,每天掌握時間只能靠這鐘鼓樓了。據史料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時辰,即現在的兩小時。19時為定更,21時為二更,23時為三更,1時為四更,3時為五更,5時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的時候是“先擊鼓,後敲鐘”;二更到五更的時候則“只撞鐘不擊鼓”;到了亮更時是“先擊鼓後敲鐘”。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也是一樣。想想那時候人們每天據此來安排作息,也是蠻有意思的。安靜的夜晚,聽著那響亮、悠長的鼓聲、鐘聲,頗有些韻味。

    鐘鼓樓的建築很有特色。鼓樓建在高磚台上,台基高達4米,台上有5間重檐的木構殿樓。紅牆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鐘樓呢,是全磚石結構,上面蓋著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飛檐翼角,別具一格。從高度上看,鐘樓高49米,比46米高的鼓樓多出3米。這鐘樓、鼓樓,俨然兩個“兄弟”,一前一後,每天給人們送去時間的信息。

    鐘鼓樓是個熱鬧的地方,誠如北京老話所說:“東單西四鼓樓前”。據一些老人講,很多人都願意到鼓樓那地方去,因為在鼓樓與鐘樓之間有一個小廣場。在那兒有耍玩藝兒的,有賣各種小吃的,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特別是到了春節的時候,來的人更多。一到街口,炒肝、鹵煮火燒、炸灌腸的香味撲鼻而來,充滿京味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就連天空中都彌漫著一股子年味。大人小孩相互拉扯著徜徉其間,吃點、喝點、玩會兒,看看熱鬧,整個一個樂和。

    鐘鼓樓這地方很美、很熱鬧,還與它周邊的環境有關。您瞧啊,在它的南面是地安門大街,這條街上商家林立,包括烤肉季這些老字號都在那兒經營了好多年。在它的西邊呢,則是著名的什剎海,水面寬闊,波光粼粼,夏可泛舟,冬能滑冰。正是這些成就了鐘鼓樓聲名遠播。為什麼呢?中國古建講究“借景”,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之美,固然在於自身,但還在於有西面的玉泉山寶塔為襯托。鐘鼓樓也是如此。

    住在鐘鼓樓周圍胡同裡的老街坊們,也給這鐘鼓樓平添了幾分熱鬧。這些老街坊大都生於斯、長於斯,樂於斯,他們的生活與這鐘鼓樓密不可分。早晨出門上班、晚上下班回家,與這鐘鼓樓是低頭不見抬頭見。老人們一早一晚在它的周圍散步、遛彎,可謂耳鬓厮磨。至於說這鐘鼓樓的故事,他們知道得更多了。您要是在那兒碰上個老人與他聊天,那您就得聽會兒,有關鐘鼓樓的事兒,他能如數家珍、有滋有味地講上半天兒。

    鐘鼓樓飽經歷史滄桑。自打元代建成之後,曾遇兩次失火、一次雷擊,但都重新建造。近些年來有關部門加大維修力度,不但使其原貌保留,還給其增添了更多的風采。那兩樓之間的小廣場收拾得干淨整齊,出售的各類小吃更是豐富多彩。尤令人欣喜的是,停了近百年的鐘鼓聲,在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又敲響了。人們聽著那聲響,格外地興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