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氈包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自然不可能只有合院式一種住宅的形式。就以面積不大的浙江省而言,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幾十座村落中,其住宅卻不用天井院而采用開放式的院落住宅。由於楠溪江處於括蒼山與北雁蕩山之間,是一處風景秀麗而相對封閉的區域,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和熱愛自然的鄉土文化形成這裡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促使這裡的住屋外觀都樸素無華,很少能夠見到房屋雕梁畫棟,在房屋組合上力求與四周的山水田野貼近而不采用封閉的四合院。這裡的住宅多為多開間的單層或二層住屋,前有檐廊,屋前留有庭院直接對外。有的在住屋一側加建廁所、豬捨、柴屋,在庭院前築一道石牆作為住宅的院牆,但它的高度不及人的肩高,站在院內可以完全見到院外的景物。楠溪江獨具的人文環境產生了這些完全融於自然的住屋。
在我國東西南北地區的農村,常見的非合院式住宅有如下幾類:
(一)吊腳樓
在貴州黔東南、廣西桂北以及湖南、湖北等省的山區,有的農村住房幾乎全部建在山坡地上,為了節約用地和減少開山平整土地的勞力,當地多應用山上的杉木在有限的坡地上建造單幢的兩層住房。
這種住房的通用形式是在山坡上平整出來的平地上面上面用杉木築造房屋的梁柱框架,柱間安木板牆和門窗。住房上下兩層,底層存放農具和喂養牲畜;上層住人,其中設有火塘的部分為家人生活和待客的公用空間,其余面積為臥室。由於住房建在斜坡上,所以樓上層可以直接通向上一階層,為了增加樓層的面積和不影響底層山道的交通,所以樓層朝坡外的一面多懸挑在外,用垂柱支撐挑出的屋頂。也許這些懸在半空中的柱頭很像人坐在山坡上雙腳向前吊掛在空中,所以把這類住房稱為“吊腳樓”。一排排吊腳樓並列在山坡上,上下錯落,四周樹木郁郁蔥蔥,它們完全與山林環境融合在一起,只有那懸吊在房前檐下的垂柱頭,被工匠加工成方形、八角
形、圓形,講究的還雕刻成各式花朵,使過這些住屋在簡樸中露出幾分秀美。
(二)干欄房
在鄉土建築中,把底層完全架空的住房稱為“干欄式”住宅,它們的優點是防潮、防水患以及防止毒蟲、蛇之類的侵害。上面介紹的吊腳樓,有的建於山勢很陡的坡地上,房屋立柱隨著山勢立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底層不用牆圍而完全架空,這類吊腳樓亦可歸於干欄房之類。在各地的干欄房中,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村落的住宅最具有代表性。
地處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的傣族居住區,天氣多雨潮濕而炎:熱,這種架空的干欄房很適合當地的生活要求。早期的傣族干欄房多用當地盛產的竹材建造,用粗而直的毛竹做房屋框架,用竹編篾子做牆體,用竹篾或木板做樓板,屋頂上鋪一層厚厚的稻草。這種用竹子搭建的住屋,稱為“竹樓”。竹樓底層架空四周不用牆,供飼養牲畜和堆放農具、雜物,同時也是進行舂打稻谷等農活的場所。由竹梯通向樓層,上面由前廊、曬台和堂屋、居室等組成。堂屋是一家生活的中心,設有火塘,臥室住人。堂屋、臥室外面的前廊為主人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露天的曬台則為主人盥洗和晾曬衣物及農作物的地方。這幾個部分組成傣族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空間。竹樓底層架空,一來可以減少地面潮氣對住宅的侵蝕,二來有利於雨後洪水的排洩通過過竹樓的竹牆、竹木地板利於通風散熱,改善室內生活條件。後來,為了加強竹樓的堅固性,改用木料做框架和架和牆體,屋頂用陶瓦代替了稻草,但它仍保留了通風、排潮等優點,所以這種干欄房始終是傣族百姓住屋的主要形式。
(三)氈包
身居內蒙古的蒙古民族和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都以在草原上牧養牛羊等牲畜為業,他們根據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改變牧場,所以創造了一種可以搬遷的住宅,這就是氈包。在內蒙古,由於牧民眾多,大量使用氈包,所以當地將氈包俗稱“蒙古包”氈包以樹干和荊條綁扎成圓形骨架,外表包以羊毛氈,所以稱為“氈包”。氈包平面為圓形,一般直徑4米—5米,包內頂高3米,地面鋪皮墊和氈。包壁設門,包頂留出一圓孔,白日供采光和通風用,晚間掩蓋。這樣的氈包供牧民一家使用,正對包門為主人居住處,其左側供佛,右側堆放箱櫃,婦女居箱櫃之右,如有來客則居佛位之左家用炊具、燃料放在大門之右方。包的中央設火塘,平日做飯、冬季取暖全靠火塘,火塘上方即包頂圓孔,可排除火煙。
當氈包需要因更換牧地而遷移時,牧民拆除氈包,將全套框架:羊毛氈和全部生活、生產用具分馱在幾匹馬背上,主人騎著馬,趕著牛羊群奔赴新的牧場,在這裡,一座座氈包又三五成群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牧場上的包群。無論是在內蒙古的遼闊大草原,還是新疆郁郁蔥蔥的天山腳下,一座座灰白色的氈包散布在一片綠色的環境裡,顯得安靜而純潔,當氈包大門上的門簾向上翻起,露出那五彩的,門簾內面時,更給這幅草原畫卷增添了點睛之筆。
(四)藏族住房
居住在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族百姓,習慣用當地的石料建造自己的住房。鄉村的住房多為兩層或三層,完全用石料砌造外牆和內牆,木梁做樓板和屋頂,梁上用密集的稜木和樹枝鋪墊,並在上面鋪土層夯實。藏民幾乎全部信仰佛教,所以在稍為講究些的住宅內多設有經堂,位於樓層上向東或向南,有較好的朝向。大多數的藏民住宅外觀較樸素,只有石料和木門窗的天然色彩為裝飾。
如今藏民自己按傳統形式建造的住宅,由於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提高,都對住房進行了裝飾。門窗上頭繪制彩色的門頭與窗頭,四周用黑色或白色畫出梯形的門套、窗套,在粗犷的石料牆體上顯得十分醒目。藏民用這些裝飾把自己的住房裝扮得漂漂亮亮,表達出心中的喜悅。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上,農村占了極大部分,千千萬萬座鄉村的住宅,它們既有地區又有民族的差異,住宅的形態當然遠不止以上所介紹的幾種類型。就在這有限的類型中,不少住宅也是在城市中見不到的。黃土地帶的土窯洞、福建的土樓不可能在城市裡出現,城市中更不可能把草原上的氈包當作住宅。所以從住宅的總體而言,鄉土住宅比城市住宅在類型、形態上更為豐富多樣。
早期人類從自然形成的山洞中走出來開始營造自己的住屋,在干燥地區創造了向地下挖造的穴居,在潮濕地區用樹干、樹枝建造架空的巢居。在生產、生活有了進一步發展後,穴居和巢居都移向地面,出現了以土為牆、以木為頂的地面住房。當人們學會用火燒制出瓦和磚,使人類建造住房的技術得到空前的提高,於是出現了以木料為框架、以磚做牆、以瓦為頂的住房,這種住房在中國的土地上自遠古一直沿續到現代。磚和瓦都是以泥土為原料經過進窯燒制而成的,所以從根本上說,中國古代的住房始終都是以土和木兩種原材料構成的,經過在農村的工匠和和百姓的不斷創造,出現了那麼豐富多樣的住房形式,從而構成了“土木房宅千百態”的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