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等級高低的差別而形成了多種類型
日期:2016/12/15 1:28: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四合院的基本格局,胡同的走向與四合院的方位有直接關系。北京的胡同是以東西走向為主,這在北京內城尤為明顯。如現在仍保留比較完好的西四北一條至八條地區、東四一條至十條地區形成坐北朝南的街北院落和坐南朝北的街南院落(上述坐向指宅門而言)。將一些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看成蓬頭垢面的“遺老遺少”,盡展“整饬”之能事。而因此新生的“古建築群”,從琉璃瓦建材到內涵,以及表現手法,都“被現代”成四不像,失去原汁原味。
北京四合院住宅就出現了街北、街南(這兩類為主)和街西、街東(這兩類為輔)這樣一來四個基本方位。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為最好,其次為坐西朝東的西房,東房和南房的朝向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的民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一般都要將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後再按次序安排廂房和倒座房。
北京四合院還因有規模大小、等級高低的差別而形成了多種類型。常見有以下幾種:一進院落(又稱基本型)、二進院落、三進院落(又稱標准四合院)、四進及四進以上院落(可稱為縱向復合型院落)、一主一次並列式院落。這是一種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圍合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這種院落的特點是有正房(北房),一般為三間,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成為三正兩耳,共五間。如果院落窄小,僅有四間房的寬度時,三間正房的兩側可以各置半間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如果沒有南房,則稱三合院。
若是四合院時,宅門一般采取門庑式,占據倒座房東頭的一間或半間。進門後迎面是鑲砌在東廂房南山牆上的座山影壁(照壁)。向西通過屏門便可進入內院。如果南面沒有倒座房而僅有院牆時,則在東南方位做琉璃瓦牆垣式門(又稱隨牆門、小門樓)。沿縱向擴展而形成的。四合院由一進院擴展為二進院時,通常是在東西廂房的南山牆之間加障牆(又稱隔牆),將院落劃分為內外兩重。障牆合攏處設二門,以供出入。二進院落屬小型四合院,占地面積一般較小,東西寬度不過十五六米,南北深不過二三十米。
主要差別在占地寬窄的不同。占地較寬的二進院落(寬22米左右,進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間,即正房三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成為三正四耳。這種四合院正房、廂房都可設外廊,外廊之間由抄手游廊連接。如果院落的縱深方向有余量,還可以在東西廂房南側各設一間廂耳房,分隔內外院的障牆設在廂耳房南山牆一線。這是一條可以避雨雪的交通系統。
一般是在正房的後面加一排後罩房,後罩房與正房形成狹長的後院落。後院與中院之間通過正房東耳房盡端的通道來溝通,主人可以經過這種通道進入後院。這種在正房後面加一排後罩房的布局。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屬中型住宅,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了。 一般做法是,在三進院後面加一排後罩房。四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倒座、第一進院、垂花門、第二進院、正房或過廳、第三進院落、正房、第四進院、後罩房。
這是豪門大戶的琉璃瓦宅院采取的一種形式。 這樣,在建宅時就往往建兩座,兄弟二人各一座。兩座宅院大小、格局相同或相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溝通,這是兩組並列式住宅出現的一個原因,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原因。 在皇室建園之風的影響下,上層貴族、官僚及富商世賈也紛紛仿效,劃出地段營造私家園林。 而且有較大的水面,亭台樓閣分布其中,異獸珍禽豢養其內,奇花名木扶疏繁茂,夏有鳴啾,冬有鹿鳴。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單元。平民百姓的房子大部分是一、二進院落,屬小型住宅。三進以上的住宅,都是由有官職地位的豪門大戶所居住,因此也格外講究。院落向大、中型發展,首先是向縱向發展,出現了三進院、四進院乃至五進院。僅僅是宅院的陪襯和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