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平面布局
日期:2016/12/15 2:02:13   編輯:古建築結構四合院的布局形成式起源於何時,目前還難以說得很准確。根據考古資料,遠在西周時已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築群了。應是早期四合院典型例證。
四合院的特點是:主要建築布置在軸線上,軸線兩側的輔助建築對稱布置。一般的四合院有正房及左右的耳房,正房前兩側的東、西相對的倒座,圍合封閉而成。如果沒有倒座,只有門座和院牆,則是三合院。這種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布局形式,在宮殿、廟宇、衙署、住宅、宗祠及陵墓建築中都適用,使用的地域也非常廣闊。
在民居中由於各地自然氣候條件和傳統風俗不同,四合院的組合也多有變化,這裡以民居為例說明。北京地區的四合院一般由正房、耳房、廂房、倒座及垂花門組成,布局嚴謹、規范。庭院的大門多在正房的
左前方,即所謂“砍宅門”。東北地區冬季氣溫低,需要讓更多的陽光進入室內,所以院內正房和配房之間的間距較大,庭院寬敞,這一地區的四合院一般不建耳房,大門和二門(二門可以是垂花門)都建在中軸線上。陝西的“四合房”,大多數房屋是半坡頂,前破在院內,後檐是高牆。高牆既是居室的後檐牆,又是院子的高圍牆。雲南的“一顆印”住宅,也是一種四合院,在方形土地上沿周邊建房屋,中間留天井。由於雲南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所有的建築都設小天井。同樣是四合院,因地域不同,氣候差別很大,建築布局造型有很顯著的地區特點,這也是我國傳統建築豐富多彩的重要表現之一。
三合院或四合院是一組建築的基本組合形式。建築群較大時,可以在建築群的縱軸線上(中軸線)向縱深延伸,形成四進、五進的四合院。同時也可以在中軸線的兩側再添加輔軸線,向兩側擴展,成為中軸線建築的左輔右弼。這種即可縱向伸長,又可橫向擴展的建築布置方法,形成了有層次、深度的空間。在北京的故宮就是這樣布置平面的,如三大殿院、後三宮院都是擴大了的四合院,並且是在一個軸線上;三大殿的左右輔助線的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又有四合院的組合。一些較大的王府也采用這種布置方法。所以我國古建築群體是完整、嚴密的,有很多的布局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