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過得有新意
日期:2016/12/14 10:00:05   編輯:古代建築史
![]() |
73歲的應梅娟老人這幾天忙著趕針線活,在她的巧手下,一只只色彩斑斓、造型各異的香袋讓人啧啧稱奇。
老人從小在鄞州下應河東村長大,一手繡香袋、荷包的絕活讓她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老人說,小時候,每年端午時節前,大人們就會給他們做香袋,搖籃、嬰兒車、孩子上衣的紐扣上,掛的都是香袋。像粽子、駝背佬、老菱、豬心、桃子等造型是最傳統的,解放後,逐漸流行起十二生肖香袋。
應梅娟做香袋有20多年了,每到端午前後,就有鄰居親朋來討,做得多了就到市場上賣一些,頗為搶手。香袋的香,多是研成細末的白芷、丁香、蒼術、佩蘭、艾葉等中草藥,具有辟穢、防疫之功效。
老人說,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不過這兩年,手工針線活好像又有點流行起來了,上星期她還被邀請到東錢湖,教人做簡單的香袋。
門系菖蒲,寄托美好願望
![]() |
端午的味道,有粽子、香袋的濃濃香味,也有菖蒲、艾草傳來的田野清香。
鄞州下應史家碼村的史厚法老人一大早就到地裡割菖蒲。青綠色的菖蒲一米來長,還沾著露水,老人在頂端安上個把,系上紅繩,再插上三兩株采來的艾草,就成了一把“寶劍”。
端午前,農貿市場邊總能看見賣艾草菖蒲的農民,不貴,塊把錢一束。史厚法說,照上輩人傳下來的說法,這菖蒲“寶劍”可是八仙中呂洞賓的劍,掛在門前、窗台上,可辟邪驅鬼,“厲害得很呢”。今天,很多老寧波仍保留著掛菖蒲的風俗,買回家後在門前插上一束,像是有了把門的將軍,期待一年平平安安。
百粽余味,包裹濃郁親情
![]() |
按照老寧波的傳統,端午粽子多為白粽,四角型,蘸著白糖吃,考究點的,裡面還要放進豇豆、綠豆等。
其實端午能吃的不只是粽子,網友“dan”說,在他慈溪老家,端午時還要吃馄饨,不知道這個習俗源於何處,是不是吃了馄饨一團和氣呀。而在余姚,端午除了粽子,鄰裡親朋還要互送茶葉蛋。
新寧波人小趙說,媽媽從老家太原飛到寧波來看她,肯定少不了包粽子。“山西包粽子也用糯米,不過也有用黃米的。每個粽子裡要放五六個紅棗。”這幾天,網絡上有關粽子“超人”的帖子人氣驟升,很多網友把自己做的粽子“曬”到網上供人“品鑒”,甚至有了一種新說法:會包粽子的男人才是好男人。這恐怕是網絡時代端午的新味道吧。
江北:古鎮慈城鬧盈盈
歷時三天的“五月五過端午”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活動,昨天起在古鎮慈城城隍廟舉行。具有濃郁傳統特色的活動,讓參與者流連忘返。
![]() |
||
以前見都沒見過的豆糕,讓孩子們愛不釋手。
|
慈溪:香囊走俏節味濃
![]() |
端午節前一天,記者在慈溪浒山街頭看到,傳統端午節的標志之一香囊,已成為當地熱銷的商品。當地出售的香囊零售價格從5元到8元不等,批發價一般為3元一個。香囊除了裝飾的作用,還有避邪驅瘟之意;有些香囊內裝上艾葉、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草藥,具有殺菌的功效。
圖為慈溪市區商都一家小店香囊熱銷的情景。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