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和塔的傳說
日期:2016/12/14 18:42:36   編輯:古代建築史六和塔
幾次去杭州,都不湊巧,未能造訪六和塔。去秋,在浙江大學參加培訓之暇,一個周末的午後,信步登上了心儀已久的六和塔。
杭州有三座名塔,曰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魯迅曾有名文─《論雷峰塔的倒掉》,真正的雷峰塔僅存遺址,現在的雷峰塔是建於二○○一年的偽文物,倒是六和塔、保俶塔還殘存著歷史的風霜。
國慶節後登臨六和塔,雖然錯過了觀賞錢塘大潮的最佳時機,畢竟少了一分「黃金周」的喧囂與擁擠,相反,卻多了一分平常日的閒散與從容。六和塔位於錢塘江北岸,月輪山南麓,北去西子湖不遠。通過「六和聽濤」的入口,沿階而上,拐過彎去,一座千年古塔兀立於山水之間,偉岸挺拔,雄峙干雲,雍容大度,氣魄非凡。
六和塔高五十九點八九米,外看十三層,塔內只有七層。《西游記》裡常說的「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寶塔。從塔內拾級而上,憑欄遠眺,滔滔東去的錢塘江與橫跨南北的錢塘江大橋,構成了一座保障杭州高速發展的十字架或立交橋。宋代詩人董嗣杲置身塔頂,仰觀俯察,面對無垠時空,曾發出歷史的浩歎:「闌檻倚雲漢,身疑出上方。乾坤一指顧,吳越兩消亡。海接空江白,山分落日黃。伍胥遺恨在,秋草隔沙長。」(《登六和塔》)另一位宋人何宋英,集中強調古塔的山水地理與吳越人文,他如同歷史深處走來的歌者:「吳國山迎越國山,江流吳越兩山間。兩山相對各無語,江自奔波山自間。風帆煙棹知多少,東去西來何日了。江潮淘盡古今人,只有青山長不老。」(《六和塔》)
一群中老年組成的外國旅游團興致勃勃登上了六和塔。螺旋階梯,攀緣登頂,是要體力的。面對浩茫的錢塘江、蓊郁的月輪山,大自然是無須翻譯的,但要理解這千年古塔的東方神韻,是否如同國人游覽巴黎聖母院與凡爾賽王宮?六和塔景區,人文荟萃,勝景如雲,不僅可以遠眺浩蕩江水,如虹長橋,片片風帆,蒼翠青山,還可以聆聽陣陣天風,聲聲塔鈴,辚辚市聲。即便來自客鄉異域,一樣不虛此行。
六和塔建於公元九七○年,當時杭州為吳越國西府,塔基原址系吳越王錢弘俶(後稱錢俶)的南果園。錢弘俶捨園建塔原為鎮壓江潮。原塔於北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年)毀於兵火,保存下來的磚築塔身是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重建的。通常認為,六和塔的名稱取義佛教「六和敬」(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又有一說,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東西南北天地)之意。
游覽文物古跡,導游總會編出一堆離奇的故事與傳說。六和塔也有一個「六和鎮江」的典故。古時錢塘江裡有一條性情暴躁的龍王,經常興風作浪,淹沒農田,或打翻漁船,人民怨聲載道。漁民的兒子六和挺身而出,發誓效仿精衛填海,用石頭填滿錢塘江,不讓龍王危害人間。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頭,終於降伏了龍王。後人為紀念六和,在月輪山上修建了這座寶塔,並以六和的名字命名。不知楊子榮的土匪黑話「寶塔鎮河妖」,是否來源於此。
六和塔的傳說,並非都是導游的虛構,有些傳說在這裡已經物化。塔身北側,有三尊石雕,其一是「錢王射潮」。傳說吳越王錢镠治理杭州,江邊海塘邊修邊塌,錢王認定系江中潮神作怪,決定鎮伏潮神。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錢王在江邊部署萬名弓箭手,潮水高漲之際,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射死了潮神,修好了海塘。為紀念此一壯舉,人們把塘稱做「錢塘」,江也成了「錢塘江」。
筆者近期撰寫「水浒隨筆」,也是此次六和塔一游的動力之一。因為六和塔另外兩則典故,都來自《水浒傳》。一是「智深圓寂」,說的是花和尚魯智深隨宋江南征方臘,駐扎在六和塔。一天夜裡,忽聽戰鼓雷響,魯智深提起禅杖迅速沖出禅房。和尚告訴他,這聲音不是戰鼓響,而是錢塘潮信,魯智深恍然大悟,記起師父智真長老贈送他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於是焚香沐浴,坐在法堂禅椅上。等到宋江來到,他已閉目圓寂了。
再是「武松出家」。魯智深圓寂之後,宋江等人看望失去一臂的武松,要其隨軍回京接受朝廷封賞,武松對宋江說:「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觐。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宋江再三勸說,武松都不動搖,宋江只得「任從你心」了。武松自此在開化寺出家,後至八十善終。不過,史稱六和塔在宣和三年(一說宣和五年)因遭兵燹已被焚毀,直到南宋才得以重建。而宋江等人南征方臘結束於宣和五年九月,魯智深、武松與六和塔的因緣從何說起?
傳說只是傳說,六和塔的確受過皇帝的青睐。清高宗弘歷曾經六巡此塔。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弘歷首次登臨六和塔,雅興大發,竟然為每層題寫匾額,曰「初地堅固」、「二谛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扶蓋」、「六鳌負戴」、「七寶莊嚴」。其實,在六和塔景區,乾隆皇帝的遺址相當豐富,不僅有他題寫的「淨宇江天」牌坊(原件已毀,現為劉海粟所題),塔身西側的「乾隆詩碑」至今留存,北側的「六和碑亭」裡還矗立著「乾隆御碑」,镌刻著乾隆御筆《開化寺六和塔記》。
在現代史上,六和塔下還舉行過一次曠世新銳的集體婚禮。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對走紅影壇的上海明星:趙丹與葉露茜,唐納與藍蘋,顧而已與杜小娟,在六和塔下舉行集體婚禮,取「六」位新人、百年好「合」之義。介紹人是鄭君裡、李清,證婚人是沈鈞儒。沈先生當場賦詩為賀:「塔影潮聲共證盟,英雄兒女此時情。願書片語為君祝,山樣同堅海樣深。」然而,三對夫婦後來都告婚變,時人戲稱「六和塔下六不和」。當年在古塔之下參加婚禮的當事人,在時代洪流中經歷了異樣的人生。唐納的新婚妻子藍蘋,日後成為禍國殃民的「旗手」,她就是後來的毛澤東夫人江青。「文革」時,江青為掩蓋歷史,下令秘密逮捕六和塔下其他八人。因沈鈞儒、杜小鵑亡故,唐納、李清出國,得以幸免。其余四人─曾經歡笑一堂的好友,統統被逮捕,抄家、批斗。顧而已、鄭君裡因之喪命,趙丹被關押五年之久。
古塔無語,物是人非。只有青山依舊,江水長流。
推薦閱讀:
天後宮 守護青島五百年
筠連騰達鎮文峰塔的前世今生
武義少妃古村
沈陽現存最年長的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