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至雍正、干隆,中國外銷瓷風行海上,盛況空前。清代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真實記錄了這一熱鬧景象:“海通之初,西商之來中國者,先至澳門,後則迳廣州。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繁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器,運至粵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南岸之河南,開爐烘染,制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
古人曾用洋溢著禅意的語言描述青花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肇始於唐,興盛於元,發展於明,恣肆於清的青花瓷,借助中國繪畫中工筆、線描的傳統技法,融合了水墨畫的寫意效果,至康熙、雍正、干隆三代,把青花瓷的燒制推上了新的高度。近年來,從越南打撈出水的清代瓷器,即從一個側面,向我們揭示了“清三代”青花瓷的靓麗一隅。
越南出水中國清代青花瓷
越南水下考古,始於1990年,先後打撈五艘古代沉船。1990年至1992年,越南頭頓省在槟榔島打撈出水清代康熙年間瓷器6萬余件。1997至2000年,越南國家航海救護總公司,在占婆島打撈出水中國明代青花瓷一批。1998至1999年,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組織考古隊,在金瓯省沿海打撈出水題有“大清雍正年間制”款的青花瓷5萬余件。2001年至2002年,越南平順省文化廳協同新加坡航海探險公司等單位,在平順沿海打撈出水明萬歷時期青花瓷1萬余件,在富國縣安泰
社海域,打撈出水明代萬歷時期青花瓷1萬余件。
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曾於2008年共同舉辦《海上絲綢之路遺珍———越南出水陶瓷精品展》,共展出在越南頭頓、建江、金瓯、占婆島、平順海域打撈出水的中國明清青花瓷200余件,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中越兩國考古專家,經對越南出水青花瓷研究比對,判斷產地在中國江西景德鎮和福建地區燒制。胎體多為白色胎質,青花呈色藍中泛灰黑,多為芒口。器形為中國傳統陶瓷造型居多,並有一部分具有歐洲風格的盛用器、飲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