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式傳統古建園林藝術

中國式傳統古建園林藝術

日期:2016/12/14 22:01: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園林從不宏偉。園林藝術很親密人性精細,沒有宏偉的有些孤立的西方園林的感覺。即便是皇家園林也不失這種親密感。然而凡爾賽只有在擁擠的禮拜日才不感到荒涼。皇家和平民建築中的對稱在園林裡根本就沒有。享受才是園林的規則。西方園林則把對稱發揮到一種愚蠢的程度。 

 

 

 

 

 

第一個認真學習中國園林的外國人叫Sir William Chambers,他的書中試圖說明中國園林的奧秘。清乾隆來過中國正值中國園林藝術鼎盛時期。最後結論是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都不錯。都是和自己的藝術,哲學和生活和諧統一的。

 

 

 

 

東西園林之間的是the Alhambra of Granada。 這裡的一系列院子很像中國園林裡的院子,可是花草水池都是歐洲式的幾何和軸線構圖。雖然非常對稱可是看不出西方園林的僵硬。

 

 

羅馬的園林乃歐洲美洲園林之祖,尤其是地勢和氣候所給與梯形格局和富饒的植被尤為精彩。花壇,大理石,階梯都形勢感極強。松柏莊嚴的排成行。所以說意大利的園林的這些特點確實成功的給人驚喜地印象。進入Villa d’Este at Tivoli先是廊子和陰暗的大廳,然後突然間奇妙的景象映入眼簾。中國園林也是如此。觀者不是一覽無余而是片斷的驚喜接踵而至。羅馬房子的平台雖也類似卻完全喪失了這些驚喜。

 

 

 

中國園林不是給許多人設計的。西方園林裡軸線和交叉路解決了人流的問題,在中國園林裡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人們不是想通過而是想游憩。長長的廊子,窄窄的洞門還有彎曲的部分都不是為人流設計的。階梯,小橋還有湖石都不是為了討好孩子的。它們是用來沉思和冥想的。

 

 

 

盡管中國的園林藝術是精細的,但植物通常都沒有人工加工的痕跡。你找不到裁減的筆直的樹籬,也找不到幾何圖案的花叢。 歐洲景觀建築師對植物的濫用,中國建築師都給了園林裡的房子。 自然不經修飾,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沒有草坪。宏偉的柏樹的林蔭大道,黃楊的裁減成形,噴泉,所有這些都太折騰自然了。盡管這樣,西方園林都沒有擺脫荒涼的景象。

 

 

 

中國造園的目的是陶醉與欣喜,基本上是智慧的藝術。我不想說參觀者最知道其中的奧秘。 現實的煩惱不打擾他的身心,一旦他不想在園子裡他就生活在圖畫裡。 詩詞碑賦把他的想象帶走,迷人的景色使他好奇。 每個元素就想應該出現在畫中的元素。 中國園林其實就是一個3D的國畫。和中國畫一樣是主觀表現的。

 

 

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離開Frascati and Tivoli 你一定對意大利的園林有活力宏偉莊嚴的感覺。 中國園林並不想嚇倒你,它讓你感到舒適與雜亂。 門一關你覺得你從美夢中醒來。

 

 

 

日本園林,雖然源於中國,布局的習俗化大於復雜化。 日本園林設計者對石頭的選擇都要看它的符號化意義。甚至用它模仿泉水的瀑布與池塘,植物和矮小或干脆省略。 整體看來日本園林還是很開敞的。不像中國園林那樣分成若干的區和院廊。實際上,日本園林體現了西方園林的“原始森林”的想法,區別是日本園林給與了其神秘象征意義。把宇宙融於一個縮小的世界。

 

園藝家不能設計中國園林,景觀建築師也不行,因為他考慮景觀大於建築。詩人,學者還有和尚過去都把園林做的不錯。但是總的來說,想成為一個好的園林建築師,就必須先成為一個好的畫家。

 

 

中國園林基本上是圖像藝術的一個分支。它沒有原因,沒有邏輯也沒有公式。小徑,廊子,和橋的之字形的排列根本無理可依,唯一能解釋的說法就是畫理。這總是給中國園林一種過分修飾的感覺。但同時又使人欣賞到精美的漏窗和隔扇, 優雅的門洞,還有那五花八門的鋪地。這些都和日本園林枯山水的簡單形成鮮明的對比。(Oswald Spengler, 在書中曾說中國園林裡的小徑是受道教影響的,可是道教古意是說筆直的。

 

 

 

中國園林通常高牆環繞。不同的院子之間也是被牆隔斷或許有走廊在牆的一邊或兩邊。除非坡度太大,牆總是把園林和周圍的世界分開。 多數情況白牆上有漏窗薄薄的磚組成不同的圖案。 當陽光打在漏窗之上美麗的光影十分迷人。 當光從不同的方向打來,漏窗會完全呈現不一樣的樣子。漏窗設計不拘一格。一個園子很難找到相同的漏窗。

 

 

 

南方園林的牆都是白色。這就給日光或月光的竹影提供了場所。白牆,綠竹,黑瓦還有木作形成了中國園林裡的主色。牆頂一般是波浪狀,有了瓦片顯得輕巧了許多。 這種想法有時做的有些過分,加上頭尾做的像個龍。

 

 

 

 

牆很少筆直。纏繞蔓延,它或許停在亭子裡或者山上。 它又或者彎曲或者在湖石的掩映下繼續。

 

 

門洞和窗格設計的多種多樣是中國園林的特征。門洞有的像月亮有的像花瓶還有的像花瓣。沒有什麼別的取景框能比這樣的門洞更能表現景物的生動。 窗格子的變化有無數的形式,最小的像是半透明的貝殼。最好的設計是震撼性的簡單的形式而非復雜繁瑣。

 

中國園林的鋪地由於使用的是無關緊要的甚至無用的材料而使其更加有趣。 石頭片,碎瓦,鵝卵石,碎瓷片都可以使圖案形式上色彩上千變萬化。 通常設計是對稱的,多邊形或四頁花形的組合。 最普通的形式是“冰裂紋”圖案。幾乎粗魯的制作如魚,鹿,荷花或鶴的圖案。

 

中國園林另外的一個特征是石。 它占中國園林一半的迷人之處。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這樣為人造山如此癡迷。不錯在西方園林有巖石洞穴,日本園林有石山但所有這些石頭都沒有經受水的考驗。即使在龍安寺裡,15個石頭象征老虎與幼獸, 石頭和山裡的沒什麼區別。中國的石頭則不同,石頭是水作用過的石灰石所成。湖石,是從幾百年沖刷得湖底采集而出,它們多孔,高瘦,奇形怪狀。 也有從別的地方采的石頭。 人進入園林必然會看到山石,不是山峰,就是堤岸,小山要不就是洞穴。有時石山成為園林的主題。

 

 

中國的藝術家十分熱愛石頭。不僅因為其吸引人的形,而且因為石頭那種一成不變的人所無有的品質。中國歷史上許多的名人都收藏石頭或者崇拜石頭。著名的宋朝書法家畫家米芾甚至和一塊石頭稱兄道弟。另一位元代畫家柯九思更是對一塊奇石充滿敬意。現在這塊石頭豎立在江蘇昆山的半繭園。石頭賦予人性,便找到了知己。

 

 

 

第一個大型山石園林是宋徽宗建的。實際上該園可追溯到漢。徽宗本人是個不錯的畫家,愛石多於愛江山。他1117年到1122年主持建設東京東北的“艮岳”渡船滿載太湖石擁擠於河道之間,至此太湖石奇貴,其它地方的石頭就沒這麼值錢了。這就使得人們人工制石,把普通石頭放入激流中沖刷一段時間就可作出一些有形的赝品。明末對湖石追求達到了及至。鑒賞家不惜巨賈購買。

 

 

關於疊山的論著不少。有的專攻山之大,奇峰峽谷巖穴。有的只是研究小山而已。張南垣,堆石以仿巨壑。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成功的用極少的材料勾勒出山勢。戈裕良,一般讓工人們在園中只疊一山之後再建洞穴。洞穴的做法一般是在洞口架以石板。戈裕良對此不屑。他則用真實石頭堆很像洞穴的自然形成。

 

 

晚宋,浙江烏程進士葉夢德,購地蓋堂稱為“石林精捨”。 許多石頭都來自弁山。史書記載他經常在山中觀覽,看見山中有石隱於土中,就派人把浮土剔掉,使山體玲珑空漏,他就陶醉於其間。

 

 

所有這些以石為主的園林裡面,現存的只有獅子林。 石頭追溯到公元1342年,一個和尚始建。石頭除了和穴居人還有詩人有關,它同時在中國園林設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它把植物,水和建築聯系在一起。石頭處於自然與人工之間,它把生命的意義巧妙的融入了人造的境界。意大利花園裡的松柏有同樣的作用,在Casino與黃楊之間起一個銜接作用。它和莊重的建築很和諧,就像是我們說的石頭和中國園林的建築很和諧是一個意思。

 

 

 

一個可以把玩的有趣建築就是在水邊蓋的畫舫了。有時候建築的靈感就是出於簡單的需要。比如5世紀時候的一個皇子為了不讓他父皇看到他的逍遙世界,就發明了隔扇以擋住父皇的視線。

 

 

這裡還有一個靈巧的設計。 元代畫家倪雲林一次受朋友之邀前去賞荷。到了以後他什麼也沒看見只看見一個空院子。吃完飯回到同一個院子再一看,驚喜地發現一池塘的荷花。奧秘其實很簡單。百多盆荷花眨眼間擺到了院子裡同時水池灌以稍稍沒過盆底的水。這樣一個池塘的荷花就形成了。

 

當文人寫園林的時候很少提及植物花草。基本上花草樹木是用來掩映建築的。 花總提因為它的清香更因為它的詩意,最尊貴的當屬牡丹,芍藥,荷花,紫籐,李樹,月桂,海棠,茉莉還有菊花是最常用的。 當然沒有竹子就不能叫園林了。通常的常綠樹有松,柏,雪松。 樹的種類無窮無盡,柳,楓樹,梧桐,棕榈,芭蕉,榆樹等等。中國園林裡的嫁接和移植都是出名的。植物學家應該單獨研究中國園林裡的花卉植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