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熏陶下的古建藝術—牌樓
日期:2016/12/15 0:25: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牌樓也叫牌坊,漢族傳統建築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棂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棂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棂星。牌坊濫觞於漢阙,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
現代城市建設中牌坊則多被用為有傳統特色的標志物,建於風景區或街區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濫造、比例失調者眾多,但也不乏精美壯觀的成功之作。
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象征,也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之一。歷史上蘇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後大量拆除移建。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馬坊與碧雞坊,據說設計神秘,六十 年出現一次雙影交錯的現象,幾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征和鎮城之寶,視為昆明的“凱旋門”,可還是在六十年代被毀。牌坊 在皖南徽州地區,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的聞名遐迩的建築,被譽為古建“三絕”,幾乎成了徽州的標志。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余個,形態各異,被譽為“牌坊之鄉”。
澳門大三巴牌坊
牌樓從形式上分,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則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沖天氏牌樓
中國牌樓建築繁多,最著名的有順峰山牌坊、許國石坊、貞白裡坊 、棠樾牌坊群 、奕世尚書坊 。
順峰山牌坊
廣東順德順峰山公園入口牌坊,建於2002年,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寬88米,總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樓牌重1.4萬噸,為亞洲目前最大牌坊。
順峰山牌坊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築,立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
許國石坊
貞白裡坊
貞白裡坊位於徽州府歙縣鄭村,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於元貞白裡坊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
貞白裡坊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為鮑燦坊、慈孝裡坊、鮑象賢尚書坊。鮑燦坊族表明弘治年間 棠樾牌坊群 孝子鮑燦,坊闊9.55米,進深3.55米,高8.86米,建於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
棠樾牌坊群
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位於績溪縣大坑口村,建於1562年。四柱三門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高10米,寬9米。
(來源: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古建築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