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裡藏著的考古發現
日期:2016/12/15 0:23: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先民們在刀耕火種時形成的一些習慣,歷經千萬年的沉澱,逐漸固化而成今天中華民族的習俗。每逢春節,這些習俗總會更為集中地呈現,年復一年延續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濃濃的年味兒已撲面而來,本刊特意挑選幾則與春節有關的考古趣聞,請大家共同欣賞。
餃子餡裡有歲月——豬
豬肉是中國人攝取蛋白質的第一來源,春節時,包餃子也多有以豬肉為餡。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曾用豬殉葬,並將豬的形象用於器皿和禮器中了。
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家豬源於野豬的馴化。然而,野豬到底在何時何地被馴化成家豬,依然是目前學術界探討的重要課題。考古學家以往用骨骼形態和DNA來區分家豬和野豬。但中國科學院大學胡耀武教授認為,這種方式忽略了DNA的改變需要漫長的時間,人類最初可能會捕獲一些野豬的幼仔,干擾他們的棲息環境和食物結構,短期就可改變野豬的生活習性,但並不能立刻改變它們的骨骼形態和DNA特征。胡耀武認為據此來尋找家豬馴化的起點是滯後的。他提出可以嘗試分析考古所獲得的豬骨骼中的同位素元素,以此來重建豬的食物結構,從而區分家豬和野豬。這種方法,為考查家豬的起源另辟蹊徑。他認為,家豬的食物結構應和先民的食物結構比較一致,即食物中包含比較多的蛋白質,但野豬的食物結構則和當地自然植被的同位素元素數值較為接近,且食物中蛋白質含量較低。
遵循這樣的思路,新研究顯示,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家豬應該出現在距今9000多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幾乎和土耳其的家豬馴化時間相媲美。倘若我們能夠發現更早的豬骨骼,縱使在生物形態特征和DNA特征上都找不到家豬的特征,但檢測其骨骼中的同位素元素,就可以重建它們的食物結構,以此來判斷野豬究竟最早在何時與人類產生交集。
最喜聞樂見的食物——面條
盡管餃子是春節餐桌上當之無愧的“主角”,但另外一種主食也不該被忽視,那就是面條。面條稱得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喜聞樂見的食物之一。面條以谷物或豆類的面粉加水和成面團,之後或壓或擀,制成片再切,也可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或窄或寬,或扁或圓的條狀,最後進行煮、炒、燴、炸而成。
春秋戰國時期,“我行其野,芃芃其麥”的現象就開始出現,說明小麥的種植業已增加。到漢代,小麥的種植更是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淮南子·時則訓》載:“乃命有司,趣民收斂畜采,多積聚,勸種宿麥。若或失時,行罪無疑。”漢代文獻中已有了“湯餅”的記載,這應該是小麥粉加工面條的雛形。考古發掘也顯示,漢代出現了專門針對麥類的新型加工工具——石轉磨,它可將麥粒加工為面粉,這才有更多可口面食的出現,面條也因此出現了。
但漢代的面條應是比較成熟的階段,而絕非面條的起源。2005年,青海喇家遺址一碗由泥土封存的倒扣的面條在《自然》上發表,改寫了面條起源的歷史,奠定了中國是面條最早起源地的觀點。有考古學家研究認為,喇家遺址的面條為小米粉制作而成,此後他們又通過模擬實驗制作出長達數米的小米面條。另外,在距今2400多年前,黍子也被我國新疆蘇貝西的先民制作成過面條,這一發現極其重要,填補了面條制作工藝發展歷程上的重要節點,被美國《考古學》雜志評選為2011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春聯上的藝術——漢字
貼春聯是春節時必不可少的習俗,春聯上以書法藝術展現的漢字,往往也會引得大家品評一番。書法向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具有一種普世的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書法藝術,從漢字出現時便已隨之產生。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用顏料在巖面上“塗鴉”記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其中有一些符號似乎就是文字最初的雛形。到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在陶片上繪制一些幾何形符號或陶文。此後,由於漢字的載體極易消逝,其發展變得十分模糊。直到19世紀末,河南安陽小屯發現商代的甲骨文,被公認是中國最早的漢字,有考古學家認為“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
漢字出現以來,曾先後呈現在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紙張等材料上,因其載體不同,文字的呈現形式亦各自不同。早期,由於載體較為單一,書體也相對單一,先後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簡牍、帛書等,這些是篆書的前身。到了漢代,由於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紙張出現了,因其輕便廉價,書寫文字傳達信息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書體也開始因人而異,一些追求美和個性的人,就在紙張上演繹出文字的不同特征和風格,各種書體也就應運而生,書法也隨之誕生。
清雅待客之道——飲茶
春節時,有客來訪,煮杯清茶待之,也是一樁雅事。飲茶,飲的是茶葉泡出的汁液,也稱作茶湯。茶湯的形成需要栽培茶樹,采摘、加工、炮制茶葉。在這個過程中,先民加工出種類繁多的茶葉,更創造了中國悠久而又獨特的茶文化。
迄今為止,中國先民最早栽培茶樹、飲茶的直接證據當屬浙江省余姚田螺山遺址(距今5500—7000年)發現的古茶樹遺跡。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古茶樹是人工栽培,並推測當時的居民可能已使用陶器來煮茶、飲茶。但當時的先民可能並不清楚茶的具體功效,僅僅將其作為食物來源的一個重要補充。在後世文獻中也有關於茶的文字記錄,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一時期,似乎先民僅僅把茶作為一種藥使用,這可能和我國源遠流長的中醫理念——“藥食同源”密切相關。唐代時,陸羽甚至編纂了一部茶葉百科全書——《茶經》,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
除了文獻記載,一些考古發現,也幫助我們“透視”古人制作茶飲的細節。在河北宣化曾發現一座遼墓,墓主人為張世卿,其墓中壁畫清晰直觀地描述了遼代居民制作茶飲的整個過程,還展示了豐富的飲茶器皿。2009年,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也出土了一個銅質渣斗,其上附有茶葉,專家認為這些茶葉應該是產自福建的白茶。
“吃”離不開它——筷子
“吃”是春節的一個重頭戲,筷子是此時必不可少的飲食工具。在我國,人們很早就形成了用筷子吃飯的習慣,這已成為華夏五千年文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狩獵采集生活時,已能用火來加工獵獲的獵物,他們會用木棍來翻動肉類,使其受熱均勻,這些木棍似乎可視作筷子的雛形。新石器時代,人們利用陶器來蒸煮食物,相應的,產生了骨鏟、骨匕、骨柶等餐具。在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距今5000—7000年)發現了最古老的筷子——骨箸。考古學家還復原了當時居民吃飯的一套餐具——陶碗、陶缽、陶豆、骨柶、骨箸。而後,河南安陽侯家莊墓葬發現了銅筷,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極其干燥的環境中發現了木筷。在其他地區,金、銀、竹、象牙、骨等質地的筷子也都有發現。
為什麼筷子會被中國人普遍接受和使用?這似乎和農耕文化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自古以來,我國加工食物的器物組合群以蒸煮功能為主,這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以“夾”為習慣的吃飯方式。此外,先民的食物以農作物為主,其中,小麥等的推廣和種植,小麥粉面條的發明,似乎對筷子的推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單位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