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談晉東南古建之旅
日期:2016/12/15 0:31:47   編輯:古代建築史清晨的田野薄薄的霧籠罩在玉米地裡,進入山西後沿途大片的玉米讓我想起了張藝謀電影,總喜歡在大片玉米地裡說事,哈哈!
西頓濟渎廟,我們一早七點鐘就到了。
廟雖小和破,但我進門就沒明白“濟渎”是干嘛的?村裡估計沒錢塑像,就這樣弄個牌位供奉了,哈哈,後來才知道,是拜河神,這“濟渎”老爺延伸管一切自然災害,求雨啊什麼的。
建於北宋與金交替之時。在院子中間有磚搭的台子,我想站上去拍,那知道一腳剛踏上去就坍塌了,身體一下子坐在瓦磚裡,褲子直接就劃幾個大口子。哈哈,不好,趕快回車裡換褲子!還好啊,濟渎老爺沒有發怒,隨後的旅途我們人品超級暴發!
薛莊玉皇廟,山西的地面的玉皇廟之多,不知道有沒有人統計過。薛莊是個古老的村子,我們在村裡轉悠找開廟門的人。
這磨盤蠻大的,冬天潑水結冰在上面可以滑冰哎,我這樣想!
古老的村子人都不錯,在這玉皇廟前面就建有一大戲台,戲台周圍也荒著,但廟院裡也有打掃,剛進門口的大石板顯示這裡逢年過節也有很多人來祭拜。
匆匆看完不太有吸引力的廟,我們對古村子產生了好感,發揚光榮傳統,如同當年鬼子進村,端著“炮”挨家挨戶掃掃咯!幾個大門戶,還有個碉樓,哈哈!
在南社村又看到這戶門很氣派啊~~~~
南社村有三個廟,這是觀音廟,注意啊,廟前面廣場上有一條凸起的是引渠管道,雖然是文革時期的產物現在廢棄了,但挺長,讓人想起了洪曲渠(也是在太行山出名的)。別看這廟小,收拾的挺干淨的,種花草,據說有居士經常來念經祭拜啊!
南社土地廟,這是我進山西以來唯一一次看到村子垃圾堆。山西老百姓自治也能保護環境,讓自己的村子裡干淨整齊。我以前一直認為要行政管理才能使鄉鎮農村裡環境保持干淨整潔,看到晉東南我們走過的每一個村子都挺干淨整齊,我就挺納悶的。他們是怎麼做的。
土地廟院子裡也種滿玉米,看來破雖然是年代久遠沒有修繕,但還是有人來管理的,不然一下子就能找到開門人啊!還是要交給村民自己維護自己修繕管理為好。主殿的主梁好粗大啊!
景德寺,這是我們唯一遇到的有僧人進駐的寺廟,沒有文保碑,沒有修繕。這裡是什麽狀態呢?裡面的情況我們沒曾想到。咋一看這麼小的門,根本不象寺廟的門啊?白牆上有一小小的景德寺小牌。不象是文保單位掛的。
進寺廟院子後,讓我們意外的是,糧庫雖然搬出了,主殿成這樣了!有兩個看寺廟的為我們打開鎖著的主殿,裡面同樣很意外,由於長期用作糧庫,三個殿裡裡外外都砌了白磚牆,殿的地面也鋪了一層厚厚磚,殿內的主柱和吊頂全部挖開好大的口子,在主柱周圍的地面磚也掀開好幾平方的面積,看殿的告訴我們,是上面文保請專家來探查的,要給這寺廟定位。外面殿檐也被扒開一大段,我們清楚滴看到被封住在裡面的拱。
主殿是宋金時期的建築肯定無疑的,內額,後金柱用的都很粗大的木材,典型的減柱造在這裡運用。原來主殿叫法堂殿,鼎盛時期寺廟住了100多個僧人。抗戰時期日本來的時候毀了一部分塑像,日本人用刺刀刮光塑像上的黃金。後來文革又被作糧庫,佛像就被推倒毀了。主殿的東廂房還有鐵打造的十八羅漢很有氣勢,也被當地兵工廠融化造手榴彈了!
看完主殿內出來,看寺廟的告訴我們這裡有一僧人。這個僧人很年輕,隨即跟我們熱情的談起來。我們才知道,這個景德寺目前正處於文保定位階段,還沒有開始修繕。
於是我拍了一些細節,這裡可都是原裝貨。
屋頂上很精美的琉璃也是原裝貨
檐下還有石刻
冒著正中午的高溫走了一條老街來到高都玉皇廟,閉門羹!據說只有正月裡才開門燒香!歷史上高都鎮比現在的晉城更繁榮。這裡寺廟聚集,金元以前的寺廟就發現有六七處,不僅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祈吉避邪等祭祀場所,還是經濟交易商貿聚集的地方。
午後我們來到北義城玉皇廟,這個建於北宋的道教寺廟在古澤州規模影響還是很大的,現在坐落在北義城中學裡。寺廟的格局很規整,雕刻也很精細,顯示了宋代寺廟建築獨有的三進風格。可惜殿裡沒能進去。
我們悄悄的來,打擾了在這裡午睡的看門人
尹西玉皇廟,是晉城新發現的早期木構中最有價值的一處。至今還是村管理,沒列入任何級別的文保。欣喜的是村民自修繕弄的蠻新蠻干淨的。從村外進來,道路也干淨整齊。我們進廟門時幾個村民在門口,說是修道路的,到鐘點就干活了。我們想看殿就為我們找開門的去了,很淳樸的鄉民。玉皇廟在村口正對著丹河水庫,這裡沒有山西北部的黃土和干旱,環境幽美,干淨整齊,感覺就是山西的小江南!
寺廟看點是:正殿是金代的原構,正殿兩側有兩垛殿,東側垛殿是明代建的重檐結構(請看第一張圖片)為什麼會建側殿重檐呢?本身東側垛殿是元代遺構,加蓋重檐,現在推測也可能是對殿內供佛神的敬畏。
打開主殿門,我們看到殿內供奉如此眾多的神。山西人民對神靈的敬畏采取實用主義,拿來主義,哈哈,不管什麼神靈都拿來供奉。
進門是倒座的戲台,修繕得蠻新亮的。第四圖是東側殿外燒火做飯的,據說到燒香祭拜的日子,來的人多,就這裡解決飯食。那這樣會不會把殿熏黑了啊?我問老鄉,他們不擔心,因為是自治,所以他們有辦法收拾干淨。
出了寺廟,我很感歎,沒有文保的金代原構寺廟被村民管理修繕一新。可見淳樸的鄉民只要有能力他們會非常敬畏神的,他們會管理得活起來的!
毘盧院,位於北義城壇嶺頭。在村外寂寞荒涼中門頭很大,門前是引壁。“毘廬”在梵文中有光明普照大地的意思。相傳蔺相如赴秦和完璧歸趙在此憩息。
院內收拾的挺干淨的,主殿的梁讓人驚訝的粗大,梁上畫有龍圖案。供奉著“毗廬佛”“真武大帝”“蔺相如”三尊塑像,佛祖、道祖,歷史名人金身同廟同殿供奉,簡直就是神奇!中央殿柱上記載:“峕大定號嵗次庚子十月上旬有二日重修岱嶽之殿記耳”。金大定庚子年即金世宗時期的1180年,距今827年。
毗廬院”是佛教寺院,而“岱嶽殿”為道教殿堂,佛教寺院中央大殿卻為道教名諱之岱嶽殿,實為神奇!
“毗廬院”之名源於其大殿供奉的“毗廬佛”,而“毗廬佛”的塑像卻是“釋迦牟尼”身像,兩佛是什麼關系呢?“毗廬佛是釋迦牟尼的化身,釋迦牟尼是毗廬佛的真身。”如果這個解釋很貼切的話,毗廬院供奉的毗廬佛面似釋迦牟尼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其實,就是一尊佛像,兩個佛名而已。
歷史名人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人,為宦者令缪賢捨人。趙惠文王時,因秦國願以十五城換趙和氏璧,趙王怕受秦之欺詐,宦者令缪賢推薦他的捨人蔺相如,有勇有謀宜可使。蔺相如奉璧入秦,經過與秦王斗智斗勇,完璧歸趙,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與剛勇氣概。趙王拜相如為上大夫。有著光輝業績的蔺相如因此受到故裡鄉親的尊敬和愛戴,以至為其建祠廟,塑金身,當神如佛一樣供奉。《山西通志人物》說“蔺相如、澤州人”,《耆老傳》說:“蔺為莒山村人。”按地理位置講,壇嶺頭在莒山山麓,自然屬莒山村,村民把蔺相如作為故裡人,在廟殿之中為其塑一尊神像,保佑故裡鄉親,亦在情理之中。
百姓無論對佛還是道,都是一般意義上的信仰。積德行善,作惡遭報,佛法無邊,立地成佛。老天爺保佑,得道成仙。好人下世上天堂,惡人去世下地獄。神仙在天上,佛祖在西天,人所共知。
民間百姓對佛、道、儒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分,家裡既供觀音菩薩,又供財神,同時供孔聖先賢,可謂三教合一佛道儒同尊。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山西這片大地,民眾敬畏神靈,有著“諸神的天空”的歷史淵源和背景。
西李門二仙廟,張賢和蔡老師爬牆進去的,已經很破敗了,門口的柱礎還可以看看。我坐在門口台階上聽著風呼呼的吹,周圍都是田野,大中午的心裡毛毛的他們快出來啊!
這仨跑在前面,動作挺規整滴在看啥呢?
我們在城堡裡轉悠,偶遇一小腳老太太,稀奇啊!沒想到在晉東南的古村古堡裡住著有小腳太太,江浙一帶已經找不到咯!我們迅速用相機包圍她,引來一群周圍鄰居,七嘴八舌的向我們介紹,她已經89了,聽力走路都挺健康的,每天她兒子輪流給她送飯吃。哈哈,大家說拍了照片給她寄來,她高興啊,臨走,蔡老師同她親切滴握手,寫下她的地址。是啊,往往旅途中有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我們時刻欣然接受那份陌生的驚喜和感動!
在五點多我們到達一天的最後一個寺廟崇壽寺。在等開廟門的人時候,我在周圍轉悠,這裡叫西部村,崇壽寺旁有小觀音廟和土地廟,看來很破敗咯。
崇壽寺門外的狗好凶,看陌生人來一直叫不停。寺廟建於北魏,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修建的第19所寺廟,也是第一所在村鎮上修建的寺廟。這裡占地面積有一萬多平米,山門建在高高的石砌上。院中釋迦殿是宋代遺構。
這裡最大的看點就是這個唐代的八角形二石幢,四米高,須彌座上雕刻寶裝蓮瓣石獅,幢身刻陀羅尼經。看寺廟的人看我們這麼認真,最後悄悄帶我們到側院的一間平房裡,打開門,移出遮擋物,寺內傳說中的保存有北魏的造像碑就呈現在我們眼前。出於禮貌,沒有再拍照了。但這樣的意外讓我們一天尋訪的勞累瞬間消失咯!
這兩赑屃是清以前的,可到了清又為它們加蓋了兩個小亭子,上面的石刻也不少,可惜頂上的流璃破舊的掉落的,沒有修繕的痕跡。
最近看孤星旅行《山西》首頁寫有這麼一段話:山西不是一個適合“走馬觀花”的地方。如果你對歷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如果你喜歡對當地進行深入探索,好不誇張滴說,你一定會迷上山西。這裡值得深挖的,除了煤礦,更有歷史沉澱下來的精華。另外我補充一句,如果你對深厚的歷史背景下的人文感興趣,如果你對歷史古跡感興趣,山西值得年年都來一趟。
(來源:新浪“喜歡音樂的考拉”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