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李根源為何有此大孝之舉?

李根源為何有此大孝之舉?

日期:2016/12/14 18:49: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李根源孝母圖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這是一首泣血詩,刻於穹窿小王山的一塊石壁上。詩裡描繪的主人公便是李根源之母阙氏。1927年,李根源母親阙氏病逝於蘇州,享年71歲。在歷史長河中,如果沒有李根源,或許人們根本不知道曾有這樣一個人存在。只是因為李根源的大孝,人們記住了這位姓阙的女人——在穹窿小王山之巅,他讓“阙茔”下一位本來微不足道的女性與三國名相顧雍等並列於小王山,留給了蘇州。但始終,我們對這位女性的認識,如同對她的阙姓的識別一樣,總感到有些冷僻。相反,對石壁上的一段文字,卻倍感親切,這時沒有阙太夫人的名字,人們只知道在敘述一位母親,不只是印老的母親,在我們這個民族,母親都是這樣的。

    事母至孝穹窿小王山“廬墓十年”

    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的故事幾千年來一直成為長輩們教育子女的樣板,然而卻終究因為時間的關系,未免有些遙遠,對蘇州人來說,李根源或許應該就是身邊的大孝典范。

    李根源少年時候就離家遠行,一直覺得對母親有所虧欠。李根源退隱後帶著母親寓居蘇州十全街,老宅因母姓阙而稱為“阙園”。每天,李根源早晨床前請安,親自為母親穿衣疊被,送上早點;晚上為母親展被驅蚊,直到母親就寢。母親患病,李根源親自侍弄湯藥,坐守榻前,惟恐有失……母親生前,只要有空,李根源便親自帶著母親到郊外踏青,其中石湖治平寺便是常去的地方。每至春秋季節,登高遠望,滿目佳山水常讓母親心曠神怡。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李根源更帶著母親提前一日到石湖出游,並在治平寺用餐。雖然有據可考的資料中對母親的記載僅有寥寥數筆,李根源對母親的至孝卻已躍然紙上。

    母親去世後,李根源當時就立下誓言:廬墓守孝終身,初一十五為母親吃齋;服中不出吳縣一步;將來以自己的子嗣中一子或者將五子改姓阙氏,“終歲居山,守靈讀禮”。對此,章太炎曾經感歎,像李根源這樣以純孝之思,母親不落葬不歸內寢,而在山寺借居,“當今書禮如弟者,曾有幾人?”
推薦閱讀:

別讓古城鎮丟了“原味”

南昌晉朝古墓現罕見“青釉雙耳杯盤”

“良渚玉琮”為何現身金沙遺址 99件文物請你解謎團

鳳翔周氏民居


    李根源為母親“擇鄰處”,選擇了穹窿小王山。對母親之墓,題名“阙茔”,又在墓旁建屋捨,他種植了大量松樹,蔚然成林,稱為松海,小王山的“阙茔”便成了蘇州郊外的一大景觀。他依次對石刻、村捨、村名、學校以及井泉的命名,都寄托孝思,更在一塊大石壁上刻上了一首泣血詩:“……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據村人回憶,每逢母親忌日、誕辰,李根源都會祭祀懷念,他每每在母親靈堂神主前或墓階前,長跪不起,聲淚俱下。夫人馬樹蘭為之擔心,怕他哭傷身體,但無力攙扶,勸得早不聽,勸得遲不忍,只有刻字的石匠顧竹亭,摸熟他的脾氣,等待適當時機,邊勸邊攙,扶他到籐靠椅上,侍候他洗臉,喝茶,給他用長煙桿默默地抽煙。

    李根源守靈阙茔,然而這裡氣候潮濕,住的時間長了,身上長疽,幾天時間幾乎就遍及全身,不得已回城就醫。由於皮膚腐壞,需割治植皮並輸血,美國醫生蘇邁爾七次割治,並輸血才轉危為安。在割治過程中,用麻醉藥防止疼痛,可是在第四次割治的時候,使用過量,差點讓他醒不過來。第五次割治時,李根源拒絕使用麻醉藥,在病床上刀割、電烙達28分鐘之久。醫生咋舌說“這種精神,與關公刮骨有什麼區別?”李根源則笑說,“我素服膺之,故能安之不畏”。重病不悔,親情深厚,病愈後李根源繼續回到穹窿小王山。

    家族遺訓造就李根源大孝善舉?

    然而為李根源的大孝之舉深深感動的同時,人們又不禁會疑惑,到底是什麼成為李根源這些大孝之舉的動因?

    李殿瓊也就是李根源的祖父去世後,遺下女兒李翠娥及5歲的大茂和2歲的大蔭,祖母黃恭人在兵火連天之際,家產蕩盡,逃河西,奔蠻丙,走蒲窩,從萬死中獲一生,她靠替別人縫紉洗衣為生,掙來的傭金多的時候就吃飯,少的時候就吃粥,只是困頓的生活裡,大部分時間一天能吃一頓粥就不錯了,為撫育兒女成長成才,祖母以堅強的毅力,度過了極其艱苦的歲月。

    只是,即便在最艱苦的歲月裡,黃恭人也沒忘記讓孩子讀書。當時不乏有人勸她:現在戰火連天,你們母子忍饑挨餓,靠縫紉洗衣能掙多少錢?為什麼不叫孩子去賣糖果或去做短工養活自己?書能當飯吃嗎?黃恭人卻說:戰亂終有平定的時候,孩子的光陰卻不能再來。況且人不讀書明理就和牛馬沒什麼區別。為此,李根源的父親李大茂投身當時的宿儒范開明門下,12歲就學完五經,後輾轉戰場,官至騰越鎮中營千總官。

    光緒四年,李大茂娶妻阙氏,次年生李根源,李根源是李家長房長孫,備受祖母的鐘愛。7歲時教李根源讀《孝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李大茂還給兒子講授《出師表》、《正氣歌》、《朱子治家格言》等書,使李根源從小受忠孝氣質的培養。而李根源的童年、青少年時代則是在帝國主義加緊侵略,大好河山被列強蠶食鯨吞的時期度過的,強烈的刺激使李根源從小立下長大後要收復失地開拓邊疆的志願。

    16歲時,祖母黃恭人逝世,臨終彌留之際,再三叮咛李大茂要讓李根源繼續讀書,一定要督其讀書立名,勿使怠荒。享年68歲的祖母憂患一生,飽經人世的苦難,李根源受她影響很深。而李大茂對李根源亦要求嚴格。“少不率教,鞭撲隨之”,17歲前李根源一共換了7位老師。

    至此,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李根源家族源遠流長,至今可查早在1894年便有了16字“家規”:孝悌忠信,勤儉早起;愛眾親仁,自立知恥。到李根源一代便積累了更多的東西。李根源祖上是武官世家、書香門第,對子孫歷來要求嚴格。恩師趙端禮更以“躬行刻苦,潛心討究”八字引為座右銘,規約學生甚嚴。因而受儒家思想影響甚深的李根源自小便有了“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做人原則。

    屢遇“暗殺門”不得已攜母退隱吳門?

    從1912年至1928年間,北京政權更換了9次元首,約50屆內閣。1923年,直系軍閥曹锟要奪取總統職位,指使黨羽逼使總統黎元洪撤銷張紹曾內閣,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總統的命令,需要總理副署簽字。李根源就任國務總理後,完成了總統令副署後,便於當天下午與黎元洪一起逃到天津,隨後又去了上海。卷入政治旋渦中的李根源身不由己。那個時候,派系斗爭激烈,李根源更時不時地遭遇“暗殺”。心灰意冷的李根源最後選擇退隱蘇州,閉門謝客,奉親讀書。

    李根源孫女李成缙證實了李根源當年確實處境堪憂,不明背景的暗殺陰雲籠罩著李根源。而記者在相關資料的李根源“年譜”中亦發現了這樣的蹤跡:

推薦閱讀:

別讓古城鎮丟了“原味”

南昌晉朝古墓現罕見“青釉雙耳杯盤”

“良渚玉琮”為何現身金沙遺址 99件文物請你解謎團

鳳翔周氏民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