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正定古縣城周長12公裡藏著八朝古建築

正定古縣城周長12公裡藏著八朝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47: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走進周長12公裡的正定縣城內,仿佛進入到另外一個時空。

緩步登上南城門,放眼北望,只見古槐吐翠,海棠欲滴,紅牆綠瓦,游人如織。隆興寺、天寧寺、臨濟寺、開元寺……盡收眼底。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有著“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稱。這些古建築時間跨度大、種類繁多。從時間上有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國各個時期的遺存;從文化上又分佛教、道教、天主教、以及儒家和民間建築;從建築類型上又有殿、閣、樓、亭、塔之別,豐富多姿,別具特色。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八處之多。古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三次造訪正定。古城正定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一部物化的歷史教科書”。

正定南城門

城門上的匾額“三關雄鎮”

古城牆

正定古城牆是正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唐宋時期曾進行過擴建,現在城牆是明代遺存。由於當時的正定是京師的直隸地區,又是河北中南部的軍事重鎮,因此古城牆的建造按照府級規制進行的。周長24華裡,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座城門設裡城、甕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出入城需經過三道城門。這在我國古城牆的修建中是別具一格的,具有很強的軍事防御功能。正定曾在歷史上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至今,在南城門上還鑲嵌有“三關雄鎮”的石匾額。

天寧寺凌霄塔

塔前的廣場被跳舞的大媽們占領了

天寧寺的凌霄塔

天寧寺的凌霄塔是一座九層的樓閣式塔。始建於唐代,現存為宋代遺存。塔高42.76米,平面呈八角形,整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減收,使整個塔的造型給人以穩定柔和的感覺。古塔1到3層都是磚仿木結構,樓梯是靠著塔壁盤旋而上的。4層以上全部變成了木質樓閣,所以人們都稱它木塔。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保存了塔心柱的形式,這種形式對穩定塔身極為有利,在早期古塔中屢見不鮮,但現存實物中,我國僅存這一例。如果想看到這根塔心柱,只有登上第4層才能看到。但是現在已經不讓游客上去了。

臨濟寺·澄靈塔

臨濟寺的澄靈塔

臨濟寺的澄靈塔是一座密檐式的實心塔,始建於唐,現存為金代遺存。由於當時受到皇帝的重視,這座塔建的非常漂亮。塔身上的磚雕非常精美,花鳥魚蟲活靈活現,真實的展示出了金代人的建造工藝和審美情趣。當年梁思成先生看到它之後稱贊說,這座古塔雖然是正定四塔中形制最小的一個,但它清晰秀麗,可算得上塔中上品。

澄靈塔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建築的秀美,更在於它在佛教中的地位。澄靈塔是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義玄禅師的衣缽塔。據史料記載,義玄禅師的弟子和傳人中受到皇帝封賜的就有十二三位。宋代之後,日本的榮希和尚將臨濟宗傳到了日本,並成為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之後,臨濟宗又遠播歐美等地。因此,在佛門有“臨濟兒孫遍天下”之美譽。每年前來正定臨濟寺朝拜祖塔的各地僧人是絡繹不絕。

開元寺·須彌塔

開元寺的須彌塔

開元寺的須彌塔是一種密檐式的空心塔。須彌塔古稱雁塔,它穩重端莊,古樸無華,因為整座塔是由青磚砌築而成,所以又俗稱磚塔。這座塔的外形和西安大雁塔極為相似,但它的始建年代要比西安雁塔早了十八年的時間。

為什麼這種四方形的古塔都稱為雁塔呢?這還要從一段佛教故事說起:

相傳,古印度的時候,有一個寺院信奉小乘佛教,那裡的僧人可以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必須具備三種條件:第一、眼不見殺,第二、耳不聞殺,第三、不為己所殺。也就是自然死亡動物的肉就可以吃。但是這種肉很難找到,僧人們不常滿足。

有一天,有個僧人在院裡干活的時候,仰天看到天空中有一群大雁飛過,這個僧人就想了:我什麼時候能吃上這個大雁的肉啊!他剛想完,突然間,有一只大雁倒飛了過來,“吧嗒”一下,掉在自己眼前死掉了。你看,這不是三淨肉嗎?自然死去的動物阿!這次終於可以滿足他們吃肉的願望了,但是他呀,卻不敢吃了,他拎著這只大雁去問他的授業師父。

清代梁維樞題寫匾額“須彌峭立”

兩人一對話,明白了。原來這是他貪婪的欲望所致。他們認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是菩薩捨身為雁來教化他們去除人的貪婪本性的。於是他們就把這只大雁建塔埋葬了。取名雁塔。當時他們建的那座寶塔就是四方形的,所以後人常常將這種方形的塔稱為雁塔。正定這座古塔在古代的時候也稱雁塔,但在清代的時候,正定一代名人梁維樞在塔上書寫了 “須彌峭立”的匾額。所以這座塔便改名為須彌塔了!

唐代鐘樓

須彌塔旁邊的唐代鐘樓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唐代的。目前全國的唐代建築僅保存下來了五座建築。四座都在山西,一座就在正定。正定開元寺鐘樓就是我國唐代唯一留下來的鐘樓建築,而山西的四座唐代建築都是單層的大殿。

鐘樓內部仰視圖

夕陽映照下的須彌塔和鐘樓

廣惠寺的華塔

廣惠寺華塔。攝影:Edwin

華塔屬於一種罕見的花塔類型。主塔聳立在正中,在主塔的四個角上,還有四座小塔與之相連,高低錯落,主次相依。主塔的上半部分才是華塔的精華所在,上面雕塑著獅子、大象、蓮花、佛像等,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花束,所以人們就把這種有裝飾的塔稱為花塔。在古代,花與華通用,所以這座塔就叫華塔了。

華塔上的雕塑栩栩如生,堪稱“海內孤例”

歷史上,花塔的真正形成是在宋遼金時期,它就像是昙花一現,到元代之後,又瀕臨絕滅了。所以留下來的華塔極為少見,而正定廣惠寺的華塔又是全國現存為數不多的華塔中布局最為奇特、裝飾最為華美的一座,當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時看到這座華塔,驚歎不已,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稱贊它是“海內孤例”。在1961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華塔就名列其中了。

中國古塔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花塔及金剛寶座式塔,正定的四座古塔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完全涵蓋了上述四種類型。 

能在一座周長12公裡的小縣城內看到這四種塔,恐怕在全中國都是絕無僅有的。

隆興寺

隆興寺宋代建築群

正定之所以被稱為“中國古建築的博物館”,隆興寺則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這裡保存著我國規模最大的宋代建築群。宋代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當時的工部還為之頒發了國家級建築規范《營造法式》(1103年問世),使官式建築有了明確的規定。

帝王行宮-天主教堂-華北大學-256醫院

建築物背面

 

隆興寺西側與之一牆之隔的如今是256軍區醫院。最早這裡是寺帝王行宮。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巡禮五台山或西巡過正定均是駐跸與此。康乾盛世之後,隨著清政府的日益腐敗,社會經濟凋敝,文化衰落,加上外國勢力的入侵,行宮連同隆興寺一並蕭條冷落下來。清鹹豐8年(1858年)由北京教區的法國主教代理正定教務,第一任法籍主教董若翰(Mgr Anouilh,1819年-1869年)來到正定,見面積頗大的行宮空寂冷落,回京後便依天津條約向清廷租借此地,沒想到竟得皇帝御批賞賜,行宮易手為教堂。之後董若翰以白銀4萬兩,在行宮院內北部正中建起帶有2座雄偉鐘樓的主教座堂。
 

 

現主教堂依然保留,為醫院會議室,另有2座2層小樓。這個地方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是華北大學,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裡的紫籐,花期在每年4月

王家大院屬於明國時期的建築。這一時期的建築,尤其是民間建築多是磚石結構,古樸莊重,實用價值很高。古城正定留下來的民國建築很多的,除了王家大院還有馬家大院等。

王家大院是王士珍的舊居。

王士珍是正定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清朝末年曾與馮國璋、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被人稱之為“龍、虎、豹”,而這個“龍”指的就是王士珍。後來段祺瑞當上民國大總統後,王士珍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再後來,王士珍歸隱正定老家,不問政事。王士珍為人正派,待人平和,從不拿架子。王士珍每次回正定老家不論是騎馬還是坐轎,一進東門就下來步行,每逢遇到鄉親們便熱情打招呼,問長問短,親切可敬。

難怪正定城裡的老人們說,在這周長12公裡的小縣城裡藏著八朝古建築“九朝不斷代”。一個小縣城,竟然會有這麼多國寶級的建築,從東晉南北朝一直到民國、現代。

那麼的遙遠,又那麼的接近。因為它就在你眼前,如此地清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