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蘇州年俗堪稱中國民俗典型

蘇州年俗堪稱中國民俗典型

日期:2016/12/14 10:55:12      編輯:古代建築

節令習俗和禮儀、生活、生計等習俗一樣,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跟其他地區相比,蘇州的節令習俗更豐富,尤其是年俗,呈現持續時間長、文化氣息濃、內容形式豐、吃用講究多等特點。

隨著時間推移、外來人員的增多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蘇州的節令習俗出現了三大困惑:一是許多習俗被逐漸忘卻;二是走樣、變味;三是生搬硬套外地習俗。

羊年新春到來之際,蘇周刊專門對話蘇州民俗專家蔡利民、沈建東,以年俗為重點,談蘇州的傳統節令習俗和特色,以及形成這些特色的原因,三大困惑的消除之道。
 

蔡利民,1943年生於蘇州,筆名夢飛子,曾參與蘇州民俗博物館籌建工作,曾任蘇州民俗博物館副館長,長期從事吳地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參加《吳越民間信仰民俗》《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等國家重點社科項目研究。現為江蘇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蘇州市非遺保護專家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民俗賞析》《掀起你的紅蓋頭:中國婚禮》《蘇州民俗》《蘇州傳統禮儀節令》《蘇州城隍廟》《四季風雅》等專著,多次獲國家、省、市社科獎。

沈建東,女,吳江人,1963年生,蘇州博物館民俗部(蘇州民俗博物館)研究館員,畢業於江西大學(今南昌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長期從事吳文化研究、民俗田野調查以及非遺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民俗文學學會會員,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蘇州市政協文史委特聘專家、蘇州科技史學會秘書長。著有《蘇南民俗研究》、《風俗裡的吳中》,合著有《絲線上的風雅》、《江蘇符號·蘇繡》《話說媒人》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專著《蘇南民俗研究》2009年獲蘇州市非遺保護成果二等獎。

蘇州人過年的內容豐富有趣

蘇周刊:春節是我國眾多節日之一,從文化角度看,這個節的地位怎樣?

沈建東:中國現有六大傳統節日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遺,第一個就是春節習俗。春節是中國最重大、最典型的文化現象之一,因此許多專家、學者都在研究。這其中,蘇州的春節習俗又很值得一提。

蘇周刊:為什麼這麼說?

沈建東:首先是持續時間長。跟外地相比,蘇州人的過年氣氛從進入臘月就開始有了,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以後。這樣算下來,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半月以上。

其次是內容豐富。目前大家了解較多的習俗主要包括臘月初八喝臘八粥;臘月廿五或廿六撣檐塵,也就是大掃除;然後是祭祖、祭百神,大年夜吃團圓飯,吃完後全家守歲,到近子時(23時至次日1時)開始更換門神、貼春聯,大人要在孩子枕邊放壓歲錢;年初一放開門爆竹;年初二起到正月十五走親訪友;年初五迎財神;正月十五鬧元宵,看花燈,蘇州人從正月十三試燈一直要鬧到十八才結束。

蘇周刊:為過好這個年,蘇州人要做哪些准備?

蔡利民:過去許多年貨都是自己加工的,像腌制臘肉、磨粉做糕等,所以剛進入臘月,蘇州的“馬大嫂”們就忙開了。過年前幾天更忙,蘇州人家不但要准備年夜飯,還要備好新年裡的伙食,因為正月初一到初四許多商店是不營業的。此外,人們還要備好年盤,盤裡放上魚、糖、糕等物品,互送親友,傳遞親情。

蘇周刊:蘇州人吃年夜飯要備好哪些菜?

沈建東:主要有蛋餃、肉圓、蹄髈、雞鴨等,特別是青菜、黃豆芽、魚、芹菜不能少。

青菜因為菜梗長,所以被蘇州人稱為“長庚菜”,長庚就是長壽。又因為顏色碧綠,看起來讓人身心愉悅,所以又叫安樂菜。吃這道菜表示長壽、安樂;黃豆芽形似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寓意吉祥;魚表示年年有余。

另外還有暖鍋,寓意家道興旺,暖鍋裡要放進象征團圓的肉圓、形似金元寶的蛋餃、寓意勤懇的芹菜、代表長壽的粉絲,彎彎順的大蝦等十樣菜肴,寓意十全十美。做飯時米裡要放荸荠,吃到荸荠代表“掘到元寶”,寓意新年收入豐厚。

蘇周刊:蘇州人過年時有什麼禁忌或講究嗎?

沈建東:主要是年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潑水、不能動刀剪等。要多說吉利話。古人認為,這一天關乎一年的順利與否,各方面要特別注意,有諸多禁忌。這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也提醒人們,做事要小心謹慎,避免受到傷害。還有是吃年夜飯時,盤子、碟子都講究成雙成對,寓意好事成雙。

蘇周刊:除過年外,蘇州其他節令習俗能否也簡單介紹一些?

蔡利民:這個就多了,如按農歷而言,有四月十四軋神仙;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初六曬書、曬經;七月十五中元節,祀祖、放河燈;八月十五中秋節,齋月宮、吃月餅、走月亮(中秋夜游);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十月初一,山塘看出會,虎丘祭無祀(無人祭祀的去世之人)……

也有按公歷的,如立春、清明、冬至等。冬至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蘇州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要拜神祭祖,吃冬至團、喝冬釀酒、相互祝拜等俗。

蘇周刊:蘇州節令習俗在全國有著怎樣的地位?

蔡利民:蘇州節令習俗內涵豐富、文化氣息濃,傳承久遠。去年10月我去上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亞太國際培訓中心和文化部外聯局舉辦的一個研修班上做蘇州年俗的講座,參加研修班的有28個外國城市的代表。蘇州過年習俗因為堪稱中國民俗的典型,所以引起了國際友人的關注。

蘇州節令習俗裡蘊藏著江南水鄉韻味

蘇周刊:蘇州為什麼會形成特色鮮明的節令習俗?

沈建東:這和蘇州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歷代先民的勤勞智慧、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密不可分。

蘇周刊:蘇州的自然條件對習俗有什麼影響?

沈建東:蘇州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饒,所以過節時擺出的食品特別豐盛。

蔡利民:蘇州抱湖背海,河蕩密布,滾滾長江從它身邊流過,自古以來就是個水鄉澤國。水使稻耕漁獵成為吳地最早、最基本的社會生產,所以蘇州人的生活、信仰、文化娛樂等各方面的習俗,幾乎無不與水以及以水為基礎的稻耕漁獵相關,帶著濃厚的江南水鄉韻味。

蘇周刊: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蔡利民:稻耕要求精耕細作,從播種到秋收,裡面眾多環節都要格外小心,差一點就可能前功盡棄,這就培養了蘇州人做事特別仔細、特別勤勞的特點。所以這裡土地雖然不多,但能獲得較多收成,為眾多民俗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捕魚則能培養智慧和耐心。因為魚在水中游動,來去無蹤,不掌握魚汛的規律、光靠猛勁是不行的,沒有耐心等待也捕不到魚。這種智慧和耐心,讓蘇州的民俗趨於文雅,做出來的工藝品也很精細。

沈建東:是的。蘇州民俗有一個特點,就是民間文化和文人文化交融,比如寫春聯和拜年帖子,因為文人介入,所以做得很好。特別是春聯,

對仗工整、內涵豐富。元宵活動則不光看燈,還要猜謎、選購工藝品,這也跟文人文化融合。再比如節令活動上的唱戲,很多文人寫劇本、指點演員;加工飲食時,有文化的主人也指導廚師如何烹饪……

蘇周刊:蘇州的民俗,跟蘇州的歷史有什麼關系?

蔡利民:許多民俗就是因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而出現的。比如端午習俗,其他地方都將其歸結為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蘇州卻源於紀念春秋戰國時期遭吳王夫差迫害的伍子胥,伍子胥的去世時間比屈原要早200多年。

蘇周刊:蘇州民俗還有重教崇禮的特點,這是怎樣形成的?

蔡利民:古代是個重農輕商的時代,蘇州人對商人的態度卻很寬容。商業活動顯然要具有比農耕更靈活的頭腦、更多的聰明智慧。這些認識引起了蘇州人對文化、人才、教育的重視。而智慧的較量和經濟的競爭,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戲規則”,這又引起了蘇州人對“禮儀”的重視,所以蘇州民俗充滿了重教崇禮的氣息。比如在大年三十一定要祭祀祖先、祭祀百神,感謝祖先和百神對自己的護佑。

蘇周刊:這種祭祀有宗教迷信的成分,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蔡利民:這也是和蘇州的地理環境有關的。古代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比較險惡,洪水泛濫,蛇蟲為害,疫疠流行……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征服自然能力非常有限的時代,許多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們都無法解釋,他們也無法戰勝疾病和災難,於是只能到神鬼世界中去尋找答案,許多民間信仰和崇拜就這樣產生了。佛教、道教在蘇州活動也十分活躍,對民間生活影響巨大,許多宗教迷信的東西也融入到了民俗當中。這樣的民俗應辯證看待,去蕪存菁合理利用。

蘇周刊:蘇州的民俗對外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沈建東:明清時期蘇州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引領時尚的都市。當時蘇州出去當官的人很多,就把蘇州的民俗帶到了外地;來蘇州做生意、干活的人又把蘇州的習俗帶回了老家,所以蘇州的民俗輻射力很強,非常有影響。甚至皇宮裡的妃子派太監出去采買東西時,都要先打聽一下蘇州女子穿什麼、戴什麼、吃什麼、用什麼。

當然,客商也將各地不同的習俗帶到了蘇州,並為蘇州民俗所吸收、融會,使蘇州民俗帶有了較強的兼容性。

如今,很多地方的人還特別向往蘇州。他們來到蘇州,學習蘇州的民俗,說明蘇州的這些習俗對外界依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這是很值得關注的。

正本清源應對習俗的消亡和走樣

蘇周刊:隨著時間的推移,蘇州的節令習俗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蔡利民:民俗具有傳承性和變異性,但變異是有快慢的。包括節令習俗在內的蘇州民俗,從上世紀50年代起進入快速變化期。這個結論是通過查看文獻、采訪上了年紀的人之後得出的。所以70歲以上的老蘇州還體會過以前的蘇州民俗氛圍,後來出生的人,感受到的味道就變掉了。

蘇周刊:快速變化主要體現在哪?

蔡利民:主要出現了三種現象,一是許多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二是走樣、變味;三是生搬硬套外地習俗。

蘇周刊:淡出人們視線的習俗能說幾個嗎?

蔡利民:比如過去年初一要展先像,也就是掛祖先畫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時間為一個月,並放置供品,現在就沒了;立春前一天的迎春活動也沒了;六月初六的狗淴浴、六月二十四吃雷齋素和到葑門外荷花蕩或西山消夏灣觀荷納涼的習俗,也都消失或很難見到了。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說習俗就不能消亡,只是覺得,優秀的、有價值的應該好好保留下去。

蘇周刊:走樣、變味又表現在哪?

沈建東:比如過去年初五主要是經商的人才迎財神,而且不放大爆竹,而是只放一串小鞭炮,像財神循著鞭炮的聲音、從門口引進來那樣,是很文雅的。現在不管做不做生意都放,而且放大爆竹,吵得人沒法入睡。如果真的有財神,估計也被嚇跑了,這個習俗就走樣了。

蘇周刊: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嗎?

沈建東:壓歲錢也是如此。過去的壓歲錢是一串銅錢,數量有限,只是意思意思。現在的壓歲錢越給越大了,動辄幾千元。壓歲原為“壓祟”之意,就是辟邪護佑,所以要用紅紙包(過去銅錢用紅絲帶穿)。紅色在中國傳統裡代表具有保護功能、使不被傷害的意思。

蔡利民:說得對。壓歲錢最早的寓意和放爆仗是一樣的,是“壓祟”錢,發展到後來,就寄予了一種祝頌的涵義,增加點桔子、荔枝,求個“吉利”,錢是不多的。現在不但壓歲錢給得多,而且要給到孩子工作。工作沒多久,孩子的孩子出生了,又是新的輪回開始,這就變味了。而且這種行為容易滋生腐敗。社會應該共同來關注這個問題。

蘇周刊:習俗生搬硬套外地的例子能否也舉一個?

蔡利民:比如送灶這個習俗,前階段蘇州有人說成過“小年”,吃的食品是餃子。其實蘇州沒有“小年”這個名稱,吃的食品一般是團子,叫“謝灶團子”。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

蘇州人送灶的日期也是有講究的,叫“官三民四”,也就是做官人家臘月廿三送灶,老百姓臘月廿四送灶。而臘月廿五是不能送的,有句話叫“廿五送灶,七顛八倒”,因為廿五是古代妓院送灶的日子。

蘇周刊:為什麼會出現上述問題?

蔡利民:以前因為受“大躍進”、“文革”等運動影響,傳統習俗遭到否定,以致許多蘇州人弄不清傳統習俗了。後來隨著村鎮的動遷,許多習俗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再度快速變化。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方便了人們搜索各地的習俗,再加上外來人員的增多,於是就出現了生搬硬套的現象。

蘇周刊:近幾年蘇州的節令習俗保護情況如何?

沈建東:近幾年隨著對非遺保護的重視,傳統的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社團也好,組織也好,政府也好,都在積極開展節令習俗和其他民俗的保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相比之下,蘇州比別的地方做得更好,現在連企業也會請我們去講課。

蘇周刊:在習俗的傳承中,怎樣才能杜絕上面提到的三類問題?

沈建東:我覺得要出些讀本性質的書,用通俗的語言,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把蘇州的節令習俗都寫清楚,特別是要系統地對那些有特色、大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作梳理和介紹,方便人們過節時參考。而且發行量要大,讓它們走進盡可能多的家庭,從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讀本還可以根據現代社會需要做些引導,比如倡導給父母“壓歲錢”、引導少放爆竹等。

政府還應更多關注民間力量在節令活動中的影響,更多引導民間力量參與,因為過去的這些活動都是民間組織的,而不是靠政府力量。

對於已經成為非遺的節令習俗,政府應研究一些保護方案、建立數據庫。還要將老百姓的心願融合進去,讓它們真正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習俗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