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遠的年俗民風
日期:2016/12/14 9:57:17   編輯:古代建築史貴州鎮遠,是經國務院批准、與雲南麗江齊名但卻處於後開發的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物局領導在考察鎮遠時,也曾經感歎道“像鎮遠這樣留下一大片文物古跡的城鎮不多了。”而在鎮遠過年,也就別具一番風味了。
農歷臘月三十,鎮遠城的千家萬戶須做五件事:一是清掃門戶,整潔環境;二是洗淨衣被,沐浴潔身;三是更換桃符,張燈結彩;四是安放香案,購足鞭炮;五是兌換新幣,備好紅包。下午四時許,各戶家人陸續匯齊團聚,堂屋或客廳擺上宴席。飯前安放香案供品,舉行祭祀儀式。全家老幼肅立面壁,向掛在牆上的先祖故親的神位、遺像默哀憑吊,作揖磕頭,恭請他們入席共餐,保佑合家幸福安康。然後在門外鳴放一串辭舊迎新的團年飯爆竹後,一家之主宣布開席。除夕年宴極其豐盛,有蒸、炒、炖、炸、煎、焖、煮、紅燒、涼拌等各類菜肴二十多種。其中,爆炒公雞、清蒸仔雞、鹽菜肉、粉蒸肉、糟辣魚、小米肉、腌肉、血豆腐等均為享譽四方的鎮遠傳統名菜。
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愛過節好打扮的鎮遠人個個都穿上了節日新裝。一大早晚輩就向長輩合掌拜年致意。小娃崽給父母、爺爺、奶奶磕頭拜年,便可得到盼望已久的紅包裡的壓歲錢。在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大街小巷人來人往,抱拳拱手,恭賀新禧,互致祝福。不過,大年初一有一個禁忌:不可動刀,不准殺生,不能見血,否則新的一年會破財遭災,四季不寧。故而初一不吃飯菜,只吃面條、米粉、灰水粑和甜酒粑。
鎮遠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蘊厚重。自改革開放以來,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巧妙融合的豐富內容和多種形式,集中在春節期間得以酣暢淋漓地演繹和展示。
春節玩龍燈是鎮遠人極其喜愛和非常熱鬧的自娛自樂形式,是古城奇特、長盛不衰的節日習俗和民間藝術。它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余年。
玩龍燈又叫龍燈會,表演活動都在夜間進行,是古城百姓每年春節期間自發組織舉辦的大型民間藝術節。玩龍燈長達半個月,參加玩龍燈的有鎮遠城關的各方百姓。各個隊組籌劃周密、管理嚴格,推選一德高望重的長者為燈頭,統一指揮玩燈。正月初一至初七,各項准備工作就緒。正月初八,各隊將陸續出龍亮燈,燈頭提燈率隊,依次為橫幅旗幡、竹編鳥獸牌燈、紙扎造型花燈、鼓樂演奏、踩高跷、劃旱船、耍蚌殼、舞獅子、玩龍燈,歌舞表演等十多項民間傳統藝術。正月十二,各隊亮燈後,手舉若干燈籠火把,開始玩龍燈。不少單位及家庭在門前擺上煙酒糖果,鳴放鞭炮,熱情接燈。應邀隊組接受饋贈,便在接燈處圍成圓圈,縱情展演各種技藝和節目。隨後是舞龍表演。鎮遠龍是竹編硬龍,龍頭雄俊昂揚,龍身渾圓強壯,龍尾翹立飄逸,紅黃藍紫,色彩各異,長達二十多節,腹內點燃油燈。舞龍壯士身著古裝,頭系布巾,英姿矯健,動作敏捷。舉柄揮舞起來,龍口銜寶,上下翻騰,形同真龍,栩栩如生。觀燈者此時興起,用爆竹禮花射龍助威,只見龍身在火海雲濤中時隱時現,抗爭拼搏,場面壯觀精彩,震撼心靈。玩龍結束,父母帶著幼兒穿過龍身,祈求龍王爺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正月十五入夜,各龍燈隊到達街道指定地點。這時,十多萬縣內外及國內外觀燈者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雲集古城。家家門前掛紅燈,幢幢高樓飄彩旗,人山人海波濤湧,大街小巷喜盈盈。八時整,元宵燈會開始,上千人的龍燈隊同時表演,各施其藝,大顯其能。鑼鼓聲、音樂聲、鞭炮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回蕩夜空。整個鎮遠城火樹銀花,金光燦爛,掌聲雷動,一片沸騰,沉浸在無限歡樂的海洋之中……午夜時分,春節龍燈會民間藝術節在湧動迭起的高潮中落下帷幕。